![]()
山海关炸肉具有咸香微麻的北方口味。
![]()
顾客循香而来,选购金黄酥脆的山海关炸肉。
山海关,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军事要塞,也是一座隐藏着无数美味的美食之城。这里既有传承百年的老味道,也有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小吃。福临门浑锅、回记绿豆糕、桲椤叶饼、四条包子、山海关老冰糕……在这里,每一口都是故事,每一味都是情怀。无论是为了文化古迹而来,还是漫步古城偶遇美味,山海关总能用味道留住你的心。这次,我们专程来到山海关,开启探访古城炸肉的美食之旅。
山海关炸肉是我市山海关区的传统名吃,以“外酥里嫩、咸香可口”著称,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宴客聚餐的必备菜肴,也是游客到山海关必尝的小吃之一。
成就一种美食,往往始于对食材近乎苛刻的坚持。当古城还沉浸在夜色中,凌晨三点,“香满城”炸肉的经营者杨建军已准时出现在菜市场的肉铺前,这里是炸肉的灵魂起点。“做炸肉得选用新鲜猪后鞧的两块精肉,这样炸出来才香!而且必须是当天现宰,绝不用冷冻肉。”杨大哥一边切肉一边说。
山海关炸肉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要达到其外酥里嫩、香气浓郁的特点,也是很见功夫的。
选材选用猪后鞧肉,肉质细嫩、肥瘦适中,确保炸后不柴不腻。肉需切成薄片或条状,用葱、姜、蒜、料酒、酱油等调料腌制,加入秘制香料(如香叶、桂皮、五香粉、花椒等),腌制数小时。在时间的催化下,让每一丝猪肉纤维都吸饱了滋味,奠定了炸肉的味觉底蕴。然后是挂糊,采用鸡蛋、面粉和淀粉混合的糊,和肉条搅拌在一起。有的配方会加入少量啤酒或苏打粉,这看似微小的调整,却能在高温下产生奇妙反应,让炸出的外壳更加蓬松酥脆,咬下去“咔嚓”作响。最后一道工序:油炸,考验的是火候的控制。分两次炸——首次中火炸至熟透定型,第二次高温复炸(约10至20秒)使其表面金黄酥脆,锁住肉汁。油温精准:初炸油温约160℃,复炸升至180℃左右,避免外焦里生。
出锅后,可自选调味。比如椒盐蘸料:炸肉出锅后撒上椒盐(花椒与盐炒香研磨),或配以孜然、辣椒面等,咸香微麻,突出北方风味。也有的保留原味:不过度调味,突出猪肉本身的鲜香。
关于山海关炸肉的起源,据古城的老人们讲:相传在明代,这道美食的雏形是戍守山海关将士们的便携“硬核”军粮——易于保存、能量充足、方便携带的炸肉干。随着岁月流转,这道源自军营的干粮逐渐融入山海关本地的饮食文化,经过代代改良,调料更丰富,口感更精细,从“军需品”演变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宴席不可或缺的“硬菜”,最终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在的山海关炸肉发展成多样吃法:有的直接吃,酥脆咸香;有的搭配椒盐、辣椒面、蒜汁等蘸料;还有的放入荤锅里煮着吃,别具风味。再配上当地饮料:山海关长城汽水,解腻又爽口。
工人街市场的一家炸肉店另辟蹊径,在传统做法中加入“少许腐乳汁”,咸香中带着微甜。老板娘展示着刚出锅的炸肉:“年轻人喜欢刷点蜂蜜芥末酱,我们这叫‘新老两吃法’!”隔壁摊位的桲椤叶饼摊主默契地递来一张饼:“卷着吃更带劲!”一口下去,酥脆的炸肉、清香的饼皮,口感层次丰富,别具一格。
时代在发展,山海关炸肉也在拥抱变化,焕发新的活力。为满足游客需求,许多店家推出了精装的“炸肉条礼盒”。采用真空包装技术,既能锁住刚出锅般的酥脆感,又能延长保质期至一周左右。这份浓缩了古城风味的馈赠佳品,已成为游客带回家与亲朋分享的热门选择。
穿行在古城飘香的街巷,炸肉这份酥脆的金黄外壳下,包裹的不仅是鲜嫩肉质,更是一代代人对生活的热忱。如果去山海关旅游,不妨尝尝这道承载着历史与烟火气的美味。
来源:秦皇岛plus(记者王伟奇、张伟)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