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人民网记者匡滢、向宇
沿着凹凸的石板路,行走在长沙太平街上,目之所及,白墙黑瓦、巷陌相交、一家家“老字号”鳞次栉比,传统古建筑与现代新潮在这里交织碰撞,千年文化生生不息。
行至太平街古戏台处,一栋由美孚洋行旧址设计改造而成的长沙地道民艺馆吸引游客拍照打卡。
从外观看,这栋两层的近代西式古建筑并未显得特别,入门却别有洞天。
![]()
地道长沙民艺馆内。人民网记者 向宇摄
进门,抬头,油纸伞、竹编灯笼倒悬天花板;一旁,麻薯、泡芙、黑芝麻薄脆等国潮点心的香味扑鼻而来。
再往里走,吹糖人的小摊、铜官窑瓷器、湘绣、剪纸、皮影……近600件长沙及全国各地的非遗民艺作品映入眼帘。
“地道长沙民艺馆由墨茉点心局与长沙新消费研究院联合打造,我们通过结合民艺文创国潮点心,构建传统民艺的当下使用场景,让传统回归当下生活。”墨茉点心局品牌联合创始人、地道长沙民艺馆馆长谢振介绍道。
![]()
馆内文创产品吸引游客打卡拍照。人民网记者 向宇摄
非遗,凝结的是一座城市的记忆。谢振说:“我们要打造的是融合国潮点心、非遗体验还有文创产品于一体的新场景,它能够让年轻人用‘可消费、可触摸、可感知’的方式在烟火气中理解非遗的魅力。”
为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地道长沙民艺馆挖掘了很多手艺人传承人的产品,在二楼还开设了“沉浸式体验”,并定期举办传承人讲座、手工艺互动工坊及教育研学活动,让深奥的民间技艺变得可触可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在这里,民艺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可体验、可消费、可带走的活态文化。”谢振告诉记者,馆内的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赋能全馆40%的销售额,开馆8个月以来,客流量已经突破67万人次,夜间是全天客流的主力。
![]()
长沙东茅街茶馆。人民网记者 向宇摄
临近中午,喧嚣的老街上依旧人流如织。约上三五好友,沏壶清茶,成为当地市民与游客的另一种休闲方式。
走进长沙东茅街茶馆,茶客多是些当地的老街坊,他们三三两两,散坐在竹椅上,几道点心、一杯茶就能说上好一阵。
东茅街茶馆创始合伙人黎江介绍,茶馆是由旧厂房礼堂改造而成,为复原老茶馆风貌,团队走访地方志专家、数十位老茶客,并考据《长沙地方志》《芙蓉区街巷志》等史料复刻“自觉庵”牌楼,恢复长沙烟熏茶、老长沙沱茶、老长沙油饼、肉丝粉等传统餐食,唤醒老长沙的记忆。
除此之外,“2-5-8”的定价策略(2元葱油粑粑、5元花生瓜子、8元茶饮)与全时段供应的粉面,吸引大量市民游客。“最火时一天卖出3000多杯茶,客流超1.5万人次,本地客人占六成以上。”黎江说。
![]()
喧嚣热闹的茶馆。人民网记者 向宇摄
一杯茶、二两粉;三五好友,又见长沙。
如今的东茅街茶馆不仅能喝茶,还积极与“湘超”联赛合作推出观赛套餐、举办戏曲艺术节、成立老茶馆美育实践基地等,以“茶+”模式拓展业态,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黎江向记者介绍,正努力开创一种“一城一策”的方志文化模式,在星城长沙营造出充满在地文化的方志主题餐商旅新业态,让茶馆这种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社会公共空间真正走出去。“我们希望茶馆不止能喝茶,更能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文化栖息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