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开展了“青春筑梦·强国有我”AIGC创意短视频征集活动,活动吸引了全国大学生踊跃参与,征集到许多优秀作品。当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遇上前沿的AI技术,会绽放怎样的创意火花?高校学子以AI为笔,创意为墨,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今天,跟教育小微一起,看年轻人如何用AI守护非遗瑰宝——
《豫园灯影走三桥》(片段)
创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陈晨锶、陈融、欧阳沈冰、夏诗晴
指导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 章文
作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豫园灯会)为创作灵感,借助AI技术融合工笔画、水墨动画与豫园实景,讲述了少女阿豫在元宵灯会中完成“走三桥”仪式的心灵成长之旅。当科技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非遗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更彰显出青年以热忱守护文化传承的担当。
《津韵薪火》
创作者:天津大学学生 赵冰妍
指导教师:天津大学教师 刘衡 赵蓓
作品通过AI技术,呈现了一座充满烟火气的非遗村落。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等九项天津非遗瑰宝在此汇聚。作品从高校青年的视角切入,展现了他们在学习、体验和传播非遗过程中的热情与担当,绘就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的生动图景。
《孑影生歌》(片段)
创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学生 廖楚莹
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教师 徐丛丛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让皮影角色亲口述说自己的故事,将皮影技艺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新时代青年怀揣赤诚热爱,巧用创新智慧,为皮影注入鲜活生命力,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青春筑梦·强国有我”AIGC创意短视频征集活动优秀作品持续展播中。更多由全国高校学子创作的优秀AIGC视频,将陆续为您呈现,敬请期待!
更多教育信息
关注微言教育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