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日,第八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大会以“数智赋能创新,教育启迪成长”为主题,全天同步推出10大主题论坛,吸引逾万名参会人员,线上观看人次突破1200万。
会上,远播教育集团副总经理、远播教育平台事业部总经理白雪发表了题为《多元升学规划:陪伴孩子走好每一步的关键选择》的演讲。
白雪演讲
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把高考当作唯一选择,不再盲目追求名校,而是更关注孩子的兴趣特点,思考什么样的学校、课程体系能真正发挥孩子的优势。
![]()
以下内容整理自白雪的演讲:
![]()
AI时代家长的焦虑来源
AI 时代,升学规划路径愈发多元,如何陪伴孩子走好关键每一步?今天我将从三个维度展开分享:一是AI时代家长的焦虑来源,二是体制内与体制外升学路径的差异,三是具体的升学方案。
我国是14亿人口大国,2017年时年出生人口还有1700万,如今已降至900万。家长们能明显感受到,找幼儿园、小学摇号的难度比以前降低了,但中考、高考依然竞争激烈。即便进入人口出生率骤降的时期,中高考的“内卷”态势并未缓解。
今年上海中考人数12.7万人,明年预计将达到14万人,家里有初三孩子的家长,想必也能体会到这份升学压力。今年上海高考人数已达9.97万,未来十年,高考人数预计逐年攀升。
![]()
图源 | 白雪PPT分享
而在国际赛道,全球范围内的海外留学生数据比较稳定,规模约95万人,只是留学目的地分布发生了变化,过去以英美为主,如今像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的申请人数明显增多了,可见国际赛道也有自己的“卷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把高考当作唯一选择,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专项计划、国际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港澳高校招生、海外留学等,都成为了多元升学的重要选项。
同时,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越来越注重素养:不再只盯着刷题提分,更注重孩子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科特长的培养。
选择学校时,家长不再盲目追求名校,而是更关注孩子的兴趣特点,思考什么样的学校、课程体系能真正发挥孩子的优势。
家长们看待“成功”的定义也更理性了,不再认为考上名校就是成功,而是更看重孩子能否成长为立足世界的未来型人才。
不过我们会发现很多事业成功的家庭,在子女教育规划上往往欠缺方法和时间观念。比如——
不了解民办摇号该做哪些准备,没有明确的首选、备选和兜底方案,一旦摇号失利只能接受统筹公办学校,难免心生遗憾;
有些孩子中考成绩优异,考了680分、700分却没能进入理想的市重点,想转读一梯队国际学校时,才发现6月中考结束后,国际学校的入学考试已经结束了,错失了重要机会。其实如果能在2、3月份就做好两手准备,既能备战中考,也能提前对接国际赛道,孩子就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还有些家庭到了初中甚至8年级,才发现孩子不适合体制内路线,此时再换赛道,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当下家长的焦虑,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第一,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QS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中,美国有29所,英国有18所,中国大陆地区(含港澳台地区)总计11所。对比14亿人口的体量(美国3亿、英国不足1亿),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差距比较明显,这也是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全球范围内求学的重要原因。
第二,体制内升学压力比较大。我国初升高毛录取率是56.8%,高升本毛录取率是52.1%,经过中考、高考两轮筛选后,最终能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只有29.5%。国内共有2688所高等院校,其中211院校112所、985院校39所,它们在各省的录取比例仅1%-6%,竞争尤为激烈。
第三,未来人才的全球化竞争激烈。AI时代来临,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孩子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在思考:我们终将老去,能给下一代留下怎样的传承?
第四,教育政策和升学信息量较大,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会刷到海量教育信息,不知道哪些是客观的,哪个更适合孩子。
![]()
![]()
孩子的关键选择节点是什么时候
带着这些问题,我希望给大家提供专业的规划方法。
从幼儿园到高中,孩子的升学路径主要分为两条,关键选择节点在小学四年级前后。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更多是基础培养,比如夯实中英双语能力、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同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体育、艺术等),这个阶段很多家庭还没确定未来走高考还是非高考路线,这是正常的。
到了四年级,就需要 “以终为始” 做定位——
如果确定走高考路径,核心目标就是国内985、211和一本院校,后续要围绕统考做准备:初中、高中阶段以中文授课为主,课程设置相对统一,培养重点是补齐短板(因为中高考看总分,短板提分潜力更大),更关注考试结果和分数,业余时间多用于补习和刷题。
如果选择非高考路径(上海约30%-40%家庭会走这条路线),核心是申请制模式:英语会成为主要授课语言,孩子的选择范围更广,更注重打磨孩子的个人优势和亮点,业余时间会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侧重全人教育。
需要强调的是,公办、民办学校的性质,并不直接决定体制内或体制外的路径。虽然公办学校大多对接体制内,但也有优质民办学校深耕体制内教育。
如何理性分析和选择这两条路径呢?这两条路径的核心差异可以总结为:
体制内:课程设置固定,文理分科、选科空间有限,以应试教育为核心,采用结果性评价,升学范围集中在大陆地区;
体制外:学校办学自主性更强,围绕创办者和校长的教育理念,呈现特色化、多样化特点,侧重素质教育和批判性思维培养,采用“过程 + 结果”的评价方式,升学范围覆盖全球。
有些人以为走体制外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这其实是误解。体制内和体制外都有“内卷”的顶尖学校。
比如上海体制内的四校,需要710分以上的中考成绩,对应的是体制外难度极高的IB课程,如平和、世外、包玉刚等;AP课程体系中,星河湾、WLSA 等学校的入学门槛也很高;市重点中学中,700分以上的学生申请海外大学时,往往瞄准牛津、剑桥、美国Top10等顶尖院校。
从成绩对应来看,市重点680分以上的学生约占 21%,可对接国际学校二梯队;区重点630分以上的学生约占49%,可选择国际学校二梯队或三梯队,可见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学生水平是相互对应的。
![]()
上海家长的四条规划路径
比较常见的上海家长教育规划路径一共有四条:
![]()
图源 | 白雪PPT分享
选择第一条路径和第四条路径的家庭,规划相对简单,目标也很坚定。
最焦虑的是选择路径二和路径三的家庭——
路径二:公办小学→双语初中(可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中考)→国际高中→出国留学。这类家庭小学阶段没确定方向,中途转轨时可能会遇到难题。比如上海的平和、世外等学校,小学升初中优先校内摇号,留给校外的名额有限,若幼升小没进入这类体系,小升初再挤进去难度会很大。
路径三:公办小学→公办初中→参加中考→国际高中→出国留学。这类家庭想先通过中考看看孩子的国内升学潜力,再做最终决定,虽然路径可行,但需要提前了解国际高中的招生时间节点,避免错过。
以下是上海比较热门的公办学校,给大家做参考:
![]()
图源 | pexels
走国际路线的孩子,各学龄段培养方向可以对标下图进行了解。选择学校时,建议从四个维度做考量: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师资建设,校园建设。
![]()
图源 | 白雪PPT分享
远播教育已深耕教育领域18年,熟知国内公办、民办、国际学校及海外院校的申请逻辑,为广大家庭提供一站式升学规划服务。
作为大会主办方,我想和大家分享:升学路上从来不是“一条路走到黑”,除了中考、高考,还伴有多元化选择,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孩子内驱力的自然生长:
第一,最好的养育是师长的自我成长;
第二,身心自由的孩子才能够更自觉;
第三,让阅读之灯照亮孩子未来;
第四,自然和体育让孩子自律且自由。
就如唐江澎校长所说: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这也是我们陪伴孩子走好升学路、人生路的最终目标。
更多活动盛况、嘉宾深度分享
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