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竟然可以不只存在于剧场里。
在乌镇,它爬上桥头,潜入巷子,落在水面上,令人大感惊喜。
年轻人来了。他们也不只是来看戏的,更是来排戏、来演戏,来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乌镇戏剧节,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节。它像一块活的试验田,不断向我们提问:在今天,戏剧还能做什么?
答案,散落在各个角落,在青年竞演的半小时里,在古镇嘉年华的即兴表演中,在深夜的剧本围读和理想畅谈里。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限种可能。
十二年来,乌镇从一个江南古镇,成长为戏剧的美学高地。它不仅是舞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时代年轻人最真实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
这个正在生长的"文化新物种",既有东方的根脉,又有世界的视野;既尊重传统,又拥抱未来。
在这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未来戏剧该有的样子,似乎还有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更饱满,更自由,更像诗。
![]()

![]()
乌镇戏剧节之所以能成,首先必得是因为“戏足”、“戏好”。
在这里,世界的眼光和东方的美学碰撞在一起。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群众文化活动,而是一场既有高原、又有峰巅的艺术实践。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人类之城马拉松剧》——正是这种“戏足”“戏好”的极致体现。
![]()
《人类之城马拉松剧1:序幕/狄奥尼索斯》剧照
由德国导演卡琳·拜尔执导,剧作家罗兰·施梅芬尼与汉堡德意志剧院历经五年精雕细琢完成,这部长达九小时、由五部古希腊神话组成的史诗剧作,从七门之城的建立到安提戈涅的赴死,将古典叙事拉伸为当代寓言。
为了让这部堪称“戏剧史奇迹”的作品落地中国,乌镇戏剧节组委会连续三年邀请、技术团队六次赴德沟通,最终促成72位技术与制作人员、90余位演员、400余件舞台装置跨越一万余公里来到江南小镇,一周内连演两轮。
从柏林到乌镇,从古希腊到东方水乡,《人类之城马拉松剧》不仅挑战了观众的体力与时间,也在精神上建立起中西戏剧的对话通道。它让乌镇成为世界戏剧语境下的一座新城,让“观演”本身变为一场关于人类命运与信念的集体马拉松。
孟京辉的《埃菲尔铁塔上的新郎新娘》是另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没有照搬西方经典,而是将“埃菲尔铁塔”这个全球知名符号“劫持”而来,变作自己的舞台道具,用以服务自身的情感表达与哲学思辨。他用它来讲述今天中国人自己的情感与困惑。这背后是一种底气十足的文化自信。国际化,不是学别人说话,而是把世界变成自己的词汇,从容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正在用自己的美学与语言,回应世界戏剧的潮流。
![]()
《埃菲尔铁塔上的新郎新娘》剧照
全新单元起跑戏剧剧目《农庄馆客人》,则在西栅日月广场以剧本围读的形式亮相,上演了一场更为凝重的“对话”。 据悉,12月1日—2日,《农庄馆客人》将以完整的戏剧作品形式于乌镇大剧院重磅首演!
这部由凯瑟琳·莫尔编剧、杨婷执导、黄磊、何炅、吴彼、赵晓苏、张露、王晨阳联袂主演的围读作品,将六位德国核科学家在1945年夏天的秘密拘留生活搬上舞台。当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的消息传来,宁静的英国乡间庄园瞬间成为拷问科学、道德与人性的审判室。剧目现已正式开票,可通过大麦平台购买。
大麦l演唱会话剧音乐比赛门票,,,
我超想看这场演出:【嘉兴】《农庄馆客人》乌镇首演
![]()
小程序
这出戏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用历史的镜子,照见了我们今天的影子。当黄磊饰演的海森堡在责任与良知间挣扎,当何炅饰演的魏扎克用优雅维持着与他人的距离,我们看到的何尝不是每个人在伦理、生存、事业、道德之间的复杂博弈?科学家被窃听的庄园,像不像我们那个无处不在的、透明的数字化社会?
最难能可贵的是,当戏剧冲破边界,化为多元的沉浸式体验,当创作既扎根本土又直面世界,乌镇戏剧节重新定义了戏与人、人与戏的关系。它让戏剧回归街头巷尾的生活现场,让美学探索拥有更加自由的空气,也让创作带有更触及灵魂深处的现实思考。
这种延展性,从场域的打破开始。
戏剧,竟然可以如此行云流水、天马行空地走出传统剧场,蔓延到整座水镇。石桥成为舞台,水面上倒映着戏影,老街随时上演转角的不期而遇。这不仅是场所的转换,更是观看方式、参与形式的改变。观众不再只是静坐着看,而是走着、遇着、参与着、向往着。整个乌镇,变成了一座能随时走进去探索的,在现实与虚拟中反复横穿的时代剧场。
![]()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演出现场
这是只有在乌镇才会发生的戏剧故事,这是戏剧在当下焕发新生的“乌镇样本”。

![]()
正是在这种跨越空间、打破边界、让戏剧化为多元沉浸式体验的“乌镇样本”里,青年成为了最活跃的力量。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乌镇戏剧节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艺术之路。它不随波逐流追逐流量,而是回归戏剧初心和本位。它最看重的,是年轻人身上那股纯粹的创造力。
青年竞演单元,是这一切的心脏。它像才华角斗场,几百部作品争夺十八个席位。半小时的舞台,要装得下整个世界的重量。
《塑料动物园》里,人扮演动物,映照出现实中的牛马困境;《燃烧的中指》竖起不屈的愤怒;《氯》在泳池深处,构建女性规训的冷峻诗学。
![]()
《塑料动物园》剧照
![]()
《燃烧的中指》剧照
![]()
《氯》剧照
青年创作者们将舞台视为思考的阵地。他们的作品直面人工智能的崛起、行业内卷、学历贬值、消费主义、原生家庭、个体孤独等一系列时代症候。这些剧目,不仅是年轻人的呐喊,更是用艺术,对现实做出的有力的回应。
![]()
蚌湾剧场内观看演出的观众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不批量制造网红,只潜心打磨好作品。陈明昊、吴彼、丁一滕、刘添祺……这些如今响亮的名字,都曾从这个窄门走出。
在青年竞演的历届获奖作品中,毛尔南的《跳墙》把东方禅意带到了阿维尼翁;《花吃了那女孩》经赖声川团队再造,演出时长从30分钟扩展到两个小时,升级后的剧目走过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杭州戏剧节等各大戏剧节.....
青赛,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从乌镇的舞台,到世界的剧场,一套完整的培育机制,正持续为中国戏剧输血,也给这座小镇,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戏外,一场更深远、更彻底的革命也在发生。年轻人不再甘心只做观众。他们在嘉年华里即兴表演,在“夜游神”找到同类。去年还坐在台下鼓掌的女孩,今年已经站在了青赛的聚光灯里;刚从青赛毕业的导演,新作已经进了戏梦粮仓。
![]()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夜游神现场
特邀剧目的创作者们,同样走在这条道上。
黄湘丽首次执导《厕所在这里》,她说想要捕捉那种“沉静的疯感”,于是,两个绝望的灵魂,在荒诞中互相打捞。
![]()
《厕所在这里》剧照
林溪儿从青赛走向特邀,她的《杂物间里的麦克白》,大胆到,让一个对戏剧一无所知的中年女性,得以站上舞台中央,释放她的野心和欲望。她选择紫色作为主视觉,“因为紫色介于冷暖之间,就像女性复杂的人生状态”。
![]()
《杂物间里的麦克白》剧照
就这样,靠着“身体力行”、“沉浸体验”,年轻人在这里完成了角色蜕变。从看戏的,变成演戏的;从消费者,变成共创者。
乌镇给他们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热闹劲,而是长久的沉静和无限的可能。
他们用身体、用热情、用一个个不眠的夜晚,证明了一件事情,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总还有人,愿意为纯粹的艺术,付出全部真心。

![]()
正是在青年创作与共创不断推高乌镇舞台张力的基础上,乌镇戏剧节开始呈现出更广阔的可能性——它不仅是年轻人的乌托邦,更成为整个文化场景的未来示范。
乌镇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想象。它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那堵墙,让千年水乡,长出了未来的模样。
![]()
乌镇夜景
![]()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式现场
这不是硬邦邦的改造,而是一场温柔的生长。青石板路还是原来的模样,但上面走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老戏台还在,但台上演的,是意大利导演安娜·盖苏阿尔迪和乔瓦尼·特罗诺用全息投影打造的《一对一》。
技术在这里,不是格格不入的入侵者,而是润物无声的催化剂。它让老房子能够说话,让旧空间有了新呼吸。
国际与东方在这里达成深度对话。这不是把国外剧目简单“搬来”,而是让不同文化,在这片江南水乡里碰撞发酵。德国导演用古希腊悲剧,扣问今天的人过得好不好;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用能剧的“错置”美学,重塑法国的经典故事。
同时,中国作品也在这里找到通往世界的坐标。2022年,孟京辉的《第七天》成为阿维尼翁戏剧节首部委约中国作品。更早的2018年,第六届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茶馆》,正是从这里走向法国,大放异彩。这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平等的,你来看我、我也去看你的对望。
乌镇的成功,是不必把自己框定在旧标本里,也不必盲目追随所谓的现代化。完全可以像乌镇这样,留住水乡的骨架,却适当注入当代的灵魂。
技术为老传统赋能,艺术为旧空间点睛。乌镇让“过去”与“未来”在此时此地相遇,孵化出一种独特的“东方未来主义”,它既有江南的温润,也有世界的锋芒。
这大概就是乌镇最大的启发,文化遗产,不必沉睡在博物馆里。它可以是一个鲜活的现场,一个自己会呼吸、会成长的生命体。在这里,传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嘉年华现场

![]()
乌镇戏剧节的魅力,正是在于它的丰富与多元。
无论是经典的宏大叙事,还是前沿的先锋实验,亦或是癫狂的即兴表演;不管是抒情的、舞蹈的,还是诗意的、纯语言的……每一种戏剧形态与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舞台。
![]()
乌镇戏剧节街拍
你可以在专业剧场欣赏长达九个小时的《人类之城马拉松剧》,也可以随时遇见令人惊艳的街头行为艺术,深刻触动与随机惊喜,无处不在。起跑戏剧的剧本围读、古镇嘉年华的巡游表演、戏剧集市的音乐现场……每一种形式,都在诠释着戏剧的不同可能,与不同的魅力。
![]()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戏剧集市
而最最神奇的,便是走在青石板上,“戏”随时就来了。可能是转角处的默剧,也可能是桥头上的对白。你不必专门去找,艺术自己自然会找到你。在这里,艺术与生活自然交融、没有界限。
![]()
![]()
![]()
![]()
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嘉年华现场
除此之外,清晨,会有热心的志愿者为你微笑指路;深夜,工作人员还在努力调试下一场的灯光。正是这些细小的、善意的人、事、物,共同撑起了这里的"戏剧乌托邦"。
年轻人来到这里,不只为看戏,更是来过一种被“艺术浸泡”的理想生活。哪怕只有短短几日,这种体验也足够令人难忘。
而当戏剧节结束,人们回到日常,带走的除了记忆,是不是还有一种“生活本可以更美”的念想?
在乌镇,艺术不再是需要仰望的风景,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本身。
乌镇之后,戏剧是回响,生活才是舞台。
有人带着记忆依依不舍离开,有人会怀揣信念,笃定归来。
乌镇戏剧节的价值,不止是这十一天的飞扬和热闹,更是一颗颗被埋下的种子。它关于美,关于内心,关于生活与未来的另一种可能。
在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开幕之际,发起人、主席陈向宏寄语:“乌镇戏剧节是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的美好之梦,它让艺术重新回到了生活发生的现场。乌镇成为了一个大家可触摸的、活着的梦。”
展望未来,第十三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澹远”,正指引着一种新的方向:从外在的喧哗走向内心的丰盈,从热烈的生长迈向深沉的积淀。2026年,乌镇将继续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一种植根于东方美学的、恬淡而高远的未来图景。
![]()
第十三届乌镇戏剧节主题:澹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