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冬天,不少糖尿病患者的烦恼就开始了。天冷了,吃饭量变大了,运动也少了,血糖就像坐了过山车。特别是一些表面看起来没那么“甜”的东西,其实藏着一堆“糖衣炸弹”。在这个时候,要是管不住嘴,血糖飙升分分钟的事。不夸张地说,控制饮食比吃药还重要。
医生们反复叮嘱饮食控制不是说说而已,其中有些食物,看着很普通,甚至感觉有营养,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是一大隐患。
入冬之后,食物选择更多样,节日也多,一不注意就容易被“糖衣陷阱”击中。李兰娟院士曾多次强调,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吃。就有几种看似平常的食物,糖尿病人最好是能不碰就不碰。
![]()
不少人觉得水果天生就是健康食物,吃多少都不会出问题。但真相是,有些水果的含糖量高得惊人,比如桂圆、荔枝、葡萄、红枣这类,含糖量动不动就超过了20%。
吃上一小碗,相当于喝了一瓶含糖饮料。尤其是荔枝和葡萄,甜得发腻的时候,其实就是糖分最集中的时候。有数据显示,100克荔枝的含糖量约为17克,而100克苹果只有10克左右,对比一下就明白,吃错水果比吃糖还猛。
不少糖友听说可以吃水果,于是干脆选了这些味道甜的水果,想着“反正也控制总量”。可血糖并不会听人解释,它只看吸收速度和含糖量。
一些高糖水果的升糖指数极高,吃完后胰岛素负担陡增,血糖在短时间内飙升。尤其是空腹吃,影响更大。
而且冬天干燥,很多人习惯吃点葡萄干、红枣干等干果当零食,殊不知这类干果比新鲜水果更容易集中糖分,一小把干果的糖分能顶上一大碗水果。糖尿病人要学会看懂食物标签或者直接避开这类高糖水果。
![]()
很多人对糯米的喜爱几乎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到了冬天,腊八粥、汤圆、年糕一个接一个地吃。吃完之后感觉肚子暖了,心也舒服了。
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是一种表面温暖、实则“凶险”的选择。糯米的升糖指数非常高,而且是典型的精制碳水,容易快速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迅速升高。
糯米做出来的食物黏糊糊的,消化慢但吸收快。吃完一碗腊八粥,看似没油没糖,实则血糖马上“飞奔”。
有实验测试,一碗普通的红豆糯米饭,摄入后30分钟内血糖上升幅度超过了白米饭,甚至超过了一些含糖饮料。
特别是老年糖尿病人,本身胃肠功能减弱,再加上糯米黏稠,不容易消化,容易造成胃部不适甚至影响药效吸收。还有人觉得吃点小点心问题不大,比如糯米团子、艾草青团,其实这些食物中的糯米含量极高,加上有些还加了糖馅,升糖速度堪比“血糖炸弹”。
![]()
天气一冷,热乎乎的饮料开始泛滥,什么红枣姜茶、奶茶、芝士热可可、蜂蜜柚子茶,感觉都是“冬日治愈神器”。可这些“热饮陷阱”对糖尿病人来说,是不能碰的坑。看起来是喝水,实则喝糖。尤其是很多人喜欢点加奶加糖的饮品,店里标的“少糖”根本不代表低糖。
要知道,热饮不但容易隐藏糖分,还会加快糖的吸收速度。热饮中的糖分被加热之后更容易溶解,进入身体后吸收效率提高,导致血糖升得更快。
以一杯中杯奶茶为例,哪怕标着“无糖”,但里面含有奶精、植脂末,还有珍珠、布丁、红豆等配料,通通是高升糖指数的食材。一杯喝下去,血糖至少高一个小时。
有人以为在家自己泡点红糖姜茶就没问题,毕竟是天然的。但红糖的含糖量不低,而且糖尿病人对“天然糖”一样要警惕。
热饮确实有助于驱寒,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安全的还是白开水、淡茶水等无糖饮品。特别是在饭后半小时内,血糖本来就在高峰期,这时候再来一杯甜甜的热饮,血糖几乎是“踩着油门”往上冲。
![]()
说到腌制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咸,而不是甜。但问题在于,腌制食品中往往不仅含盐高,还有不少添加糖。特别是像酱菜、泡菜、蜜饯这类,为了调味往往会加入不少白砂糖或者高果糖浆。别看只有一点点,日积月累,对血糖影响很大。
一项针对家庭腌制食品的抽样检测数据显示,80%以上的腌制品样本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糖分,有的甚至高达每百克10克糖。而糖尿病人每日总糖摄入不应超过25克,一小碟泡菜几乎就吃掉了三分之一配额。
不仅如此,腌制过程中还会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对身体负担极大,尤其对肝肾功能不佳的人影响更大。
很多糖尿病人喜欢吃饭时配点咸菜、下饭菜,觉得这样饭吃得香。但问题就在于,这些配菜看着是“咸”的,其实糖分一点也不少。
不少人习惯一口饭一口酱菜,慢慢把酱菜当成主菜,血糖波动也跟着加剧了。控制饮食不仅是控制量,还要看内容。腌制品里不仅有糖、有盐,还有油和添加剂,不是简单一句“少吃点”就能解决的。
![]()
说到隐藏糖分,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糖”。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糖、不吃甜点,血糖就能控制好。可生活中,有太多糖是“隐形”的。
像番茄酱、沙拉酱、果酱、乳酸饮料、蛋糕、面包、甚至火腿肠、香肠、速冻水饺的调味料里,都可能添加了糖。更别说一些“低脂”“健康”标签的食品,糖往往更多,是用来增加口感的。
有调查指出,市面上超过70%的包装食品中含有添加糖。特别是代糖的使用混淆了很多人视线,有些代糖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影响血糖水平。
而且一些号称“低糖”的食品,其实只是降低了蔗糖含量,但却添加了高果糖浆、麦芽糊精等升糖快的碳水成分。吃多了,血糖同样坐火箭。
糖尿病人必须学会识别这些隐藏的糖。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含量。有时候一个小饼干,可能含糖5克,一包就有10来个,吃两块就超标了。
还有的酸奶、乳饮品,打着“无蔗糖”旗号,但总糖量仍高得离谱。要避免被这些健康陷阱误导,日常饮食要回归“食材原味”,少吃加工食品。
![]()
总得来看,冬天的确是让人容易放松警惕的季节,尤其对糖尿病人来说,一不注意就容易掉进饮食的坑里。吃水果要看含糖量,不是越甜越好。
糯米虽暖胃,却是升糖高手;热饮看着温暖,实则隐藏杀机;腌制品的“糖衣”让人防不胜防;最危险的还是那些藏在食品配料表里的“隐形糖”。管理血糖,不是靠一时的克制,而是对生活细节的把控。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自我管理中最基础的一环,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那一环。比起吃药,更考验的是对自己的“约束力”。尤其在寒冷的冬天,每一次选择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决定一整天的血糖走向。吃得对,血糖稳,身体才稳。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嘴巴失控”。看清食物的真面目,才能真正做到把血糖牢牢握在手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