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寺路口那家旗舰店,前几个月还是人影稀疏,这阵子突然热闹了起来。
门口的保安神情紧绷,手里拿着对讲机,店里顾客排队试包,气氛一度像回到了几年前的“黄金时代”。有外媒看了这热闹景象,立马写下了“奢侈品在中国市场回暖”的判断,语气还挺激动。
但转过头,他们又冷静得像金融分析师,话锋一转,说这波“回暖”背后,其实是品牌们自己“割肉换流量”。一句话,点破了真相。
确实,最近这几个月,奢侈品的确卖得比之前好了点,尤其是从7月到9月,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5%以上的增长。
![]()
但问题是,这增长是怎么来的?靠的不是人们消费热情回来了,是折扣给得够狠。
唯品会干脆直接上了2折起,Burberry、COACH这些本来高高在上的品牌,在上头一下子就“接地气”了不少。
天猫上,巴黎世家双11那几天的销量直接翻了两位数,这要搁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事儿。
而这背后最妙的,就是外媒的反应。他们一边在报表前皱眉头,一边又在评论区里敲下:“这波增长不靠需求,靠的是折扣。”这句话虽然听着扎心,但确实扎进了点子上。
几年前,LV一年涨价三次,顾客还得排队抢。那时候,“涨价=稀缺=更值钱”,成了奢侈品的金科玉律。
![]()
可现在,情况反了个个儿。现在的年轻人,眼睛可毒着呢,看到打7折还不一定动心,得看是不是限量、够不够实用,还得讲点性价比。
全球市场不给力也是一个大背景,贝恩公司年初就说了,2024年全球奢侈品消费可能要缩水。
LVMH、开云集团这些巨头,在中国市场也感受到了“寒意”,库存积压、营收放缓,逼得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把原本高冷的价格打下来。
但真正让外媒佩服的,还不是这些品牌的调价操作,是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难搞”的心态。
以前买奢侈品,是为了“体面”,是为了“有面子”,现在的年轻人更在意“值不值”。
他们买包,不只是为了logo,更是为了材质、设计,还有能不能搭配日常穿搭。
![]()
很多人甚至觉得,花一两万买个包,不如拿去报个潜水课、冲个城市露营,或者存起来做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且,“国潮”崛起也是个绕不过去的事儿。像老铺黄金、李宁、Manner Coffee这些品牌,不仅在设计上更贴近年轻人口味,文化上也更有认同感。买一个有中国故事的产品,感觉比拿个洋品牌更有味道。
更关键的是,那些表面看起来很“奢”的品牌,价格背后的逻辑也被看穿了。
有调查显示,差不多一半的消费者都觉得奢侈品价格虚高。以前大家信品牌,现在更信“值不值”。
外媒看得明白,才有了他们那句“这轮增长靠的是价格,不是忠诚”。
这也让人冷静下来,奢侈品品牌这波降价,短期内确实能拉动销量,但长期下去,品牌形象是不是会被稀释?人们是不是会觉得,“你这玩意也没那么值”?以前的“高贵感”,还能撑多久?
外媒提到的“以价换量”,正说明了这场战役打的是“紧急应对”,不是“长线布局”。
当品牌们都开始下场打折,曾经那个“涨价也是营销手段”的时代,恐怕真的走远了。
而这场变局的主角,其实还是中国的消费者。
他们变了,不再盲目追随,也不再轻易被“稀缺”两个字拐走。他们更理性了,也更挑剔了。
于是,那些靠着高溢价、讲故事的品牌,突然发现,自己的套路不灵了。想要留在这个市场,就不能再靠“面子经济”,得真诚一点,实在一点。
外媒这次把话说得透了,也给各大品牌敲了警钟。中国市场不再是“你来你赚”的大蛋糕,而是一个“你得懂我”的考题。
看起来,这场消费转型的考试,题目越来越难了,标准也更高了。而那些还沉迷在过去“涨价神话”的品牌,可能连考场都找不到了。
外媒这波洞察,说实话,得打个高分。他们不仅看到了数字的变化,更看到了背后的心理转变。这种“不只看表面”的观察力,确实值得服气。
而对中国市场来说,这也是一次自我升级。消费者用自己的选择,推着整个行业从泡沫走向实质。
从盲从走向理性,也让世界看清了:这个市场,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认洋货”的市场了。现在的消费风向,是“你得配得上我”,而不是“我高攀得起你”。
所以说,这一来一回之间,不止是折扣和销量的博弈,更是全球品牌对中国市场态度的一次大洗牌。
他们要学会的,远不止降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