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水晶巨头”施华洛世奇,有点顶不住了。
先是从奥地利总部的大规模裁员400人,后来又是在国内市场关闭100余家门店,这个百年洋品牌的光环正在加速褪色。对此,施华洛世奇方面直言:我们在中国市场以及奢品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近来消息显示,施华洛世奇已经正式宣布,对位于奥地利瓦滕斯的全球总部进行大规模调整,预计裁掉约400名员工。等到2026年底,这里的人数将从原本的2480人缩减到2100人左右。
不仅如此,总部还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工作制度,员工工时整体削减10%,三班倒被直接改成两班制——看上去大家的压力小了,可对企业来说,这往往意味着业务量跟不上了。
总部的震荡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市场的情况更让他们“揪心”。随着2023年大中华区营收相较2019年下降了50%,经营压力不断加大,撤店动作一路未停,行业估算实际闭店数已接近100家。
过去占据商场核心位置的店铺,如今很多悄无声息地撤下招牌,剩下的多是摆在中庭的小柜台,客流量与当年的盛况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谁能想到,这个1895年创立的奥地利品牌,曾在国内市场风光无两。2001年正式进入内地后,凭借对具有设计感的水晶产品一路走热,一条天鹅水晶项链动辄卖到上千元仍供不应求,成为年轻人送礼和自我犒赏的选择。
然而,转折来得毫无征兆。2019年几乎成了施华洛世奇的分界线,自那以后,它的销售额年年往下走,线下门店客流急速减少。业内普遍认为:核心问题是,消费者醒了。
![]()
在如今的消费者看来,光有“洋品牌”身份已不值钱,东西本身有没有价值才是重要的。于是,关于施华洛世奇的吐槽越来越密集:“一千多买的项链,戴几个月就黯淡无光”“说是水晶,结果是切割过的铅玻璃,一点也不值”。
人们意识到:过去花出去的那些钱,大半都买在了“故事”和包装里。
压垮施华洛世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国产钻石量产的挤压。也许并非巧合,就在施华洛世奇走下坡路的同一年,河南柘城凭借钻石量产突破,悄悄改写了全球奢品格局。这个此前籍籍无名的小县城,凭每年超过600万克拉的产能,一举成为全球“钻石之都”。
当真钻石的成本下降9成,市场的天平自然倾斜。以前花2000块只能买一条施华洛世奇水晶项链,现在同样的钱,足够在河南拿下一颗30分、VVS级别的真钻。人们突然意识到:既然钻石已不再遥不可及,那些价格虚高的水晶,自然显得黯淡。

这绝不是夸张。J东电商数据显示,来自柘城的高端品牌“柘’光钻石”,1克拉VVS级、D色、3EX切工的钻石,加上18K金戒托,成交价只要8000多元。而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显微镜、光谱测试还是肉眼观看,都可以和在国际大牌柜台通常要10万以上的钻石媲美。
同时,柘’光钻石还推出彩钻定制、珍品复刻等个性化服务,让年轻消费者进一步沦陷。靠着高质量与高性价比,这个国产高定品牌的月销售额稳定破千万,关注人数已经超过80万。
“以前觉得施华洛世奇好看,现在知道戴钻石才是真的体面。”30岁的北京白领张女士曾是施华洛世奇的忠粉,收藏了十几件水晶饰品,如今却几乎不再佩戴。她前阵子入手了一条3克拉柘’光钻石项链:“这个有IGI权威认证,只要有一点光就有特别漂亮的火彩,可比水晶值多了。”
![]()
柘’光钻石顾问透露,不仅日常佩戴,家长们给孩子定制钻石礼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有位上海的李女士第一次尝试定制粉钻送给亲戚家的小孩,收到成品后十分满意,随即决定给自己孩子再定一条3克拉绿钻项链。而过去,这些孩子戴的通常都是施华洛世奇小天鹅。
随着消费者的心悄悄偏向国产品牌,施华洛世奇并非没有努力自救。近年来不断强调环保理念,提出要在2030年前降低近半碳排放,推出绿色系列产品等。
不过,这些并未触及真正的问题:在真钻价格越来越亲民的当下,玻璃水晶再怎么讲故事,也无法支撑千元级的高溢价。
说到底,这是时代的变迁。过去,人们愿意为“洋气”和“故事”掏钱;如今,大家更看重“货真价实”和“技术含量”。当施华洛世奇还在试图延续百年光芒时,国产珠宝已经用硬实力告诉市场——高端不是售价决定的,而是品质和技术说了算。
有人调侃:“施华洛世奇的光芒淡了,我们看到的不是衰落,而是国产制造真正亮起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