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伞的来历与“官”的封号
伞,原是遮阳挡雨的日用之物,相传由鲁班受孩童顶荷叶的启发而制,既能撑开也能收拢,造福人间已有三千多年。可在帝王出巡的仪仗里,伞摇身一变 成了 威仪的象征——华盖、罗伞,随驾扈从、张于车舆,寓意“荫庇百姓”。久而久之,伞分了等:帝王用黄色罗伞,官阶不同,伞的大小、颜色也各异,这套礼制一直沿袭到明代。伞传到海外,唐代入日本,16世纪到欧洲,达·芬奇还据此构思了早期的降落伞。在中国故事里,伞更是情意的信物,《白蛇传》里一伞定情;戏台上,钟馗打伞也成了经典。伞舞遍地开花,而河北的晋州官伞,则把一把伞舞出了别样的风骨与讲究。
二 魏征与官伞的缘起
晋州城南,有村唤作表业。老人们说,这村名是唐太宗李世民钦赐,为的是表彰名相魏征的清正与功业。魏征故去后,因李承乾谋反受牵连,魏姓族人避祸他乡,只留庞、孙两姓守祖宅,村名却留了下来,像一页翻不动的家谱。
相传在隋末,魏征回到钜鹿郡下曲阳(今晋州)耕读时,见乡里“送伞”成风:祝寿用绣有福禄寿星、松鹤延年的伞,治丧用带阴阳祭奠纹样的伞,婚嫁要送喜伞。他体察民情,便将这礼俗化入歌舞,编改动作、定下步法,让乡亲们“举伞也能跳出喜气、跳出礼数”。贞观之后,这伞舞从乡间礼俗走上广场,成了晋州人逢年过节的“拿手好戏”。一把伞,从“官”家仪仗,化作“民”间乐舞,“官”字并未失了体面,反而成了体面与规矩的象征。
三 一把官伞的讲究
这伞,不是寻常雨伞。晋州艺人把它做成了一件会“开花”的道具:取约140厘米的竹竿为把,厚竹篾扎成伞圈,铁丝做伞顶;伞顶直径约50厘米,以约180厘米的绸子打折围住伞圈,下缀丝穗,外再罩一圈约8厘米的小围子;伞顶安两根约10厘米的弹簧,顶上各缀10厘米的大绒球,舞动起来,伞面如花,绒球似蝶,华丽又俏皮。
舞要好看,全在“四字诀”——碾、拧、夹、转。一步一“碾”,脚跟落地、脚掌外碾;“拧”起腿腰身的反向拧动;“夹”得双腿如剪,身形立起;“转”动双肩,一高一低,俏而不妖。队形更是随性:绕八字、大圆圈、龙摆尾,几十个舞组你来我往,像彩云追月,像麦浪翻涌。伴奏以唢呐与打击乐为主,堂鼓、大锣、水镲、小锣、小镲齐鸣,唢呐应声而起,和着脚步的“碾拧夹转”,把喜庆、热烈、诙谐都吹了出来。
四 出场的热闹与规矩
每逢元宵,锣鼓一响,官伞就开场。会头先上场,自报村名、会名,接着演员齐念白叫板:“左手执伞,右手叉腰,足跟提起,咱们走起来了!”唢呐一亮,几十个舞组蜂拥而出,或绕、或圈、或摆尾,看谁的伞花翻得巧、谁的步子碾得稳、谁的肩膀转得活,观者的喝彩就是最好的“评分”。这种带有比赛性的表演,把乡里人的热情、机敏与手艺都亮了出来,也把一年的喜气与盼头舞进了人心。
五 百年沉浮与再度花开
近代兵荒马乱,官伞也曾一度沉寂。自1976年起,晋州市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走村串巷,访老艺人、挖老套路,在保留“碾、拧、夹、转”的根基上,编创舞台节目:1981年《闹新春》在石家庄地区文艺比赛获奖,1982年《丰收乐》在河北省舞蹈比赛获优秀节目奖。此后,官伞一路走出晋州、走向全国。
2000年1月 ,在舞蹈大师贾作光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晋州官伞参加“龙潭杯”全国民间花会大赛,夺得金奖第一名;200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新时代,第五代传承人张月肖重新整理音乐、编排动作,把官伞送进校园,在晋州市实验小学、晋州市第七中学等地设立训练基地,小演员梯队发展到800余人。如今,晋州官伞不仅是河北伞舞的代表,更成了燕赵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