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算松了口气,副总理成功访华,结果超出预期,达成27项共识。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终于在11月17日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带着整个默茨政府的“温和派”标签。对德国来说,这次访华,简直像压箱底的牌,抽出来才知道手里有多硬。要知道,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宣布访华行程推迟开始,这件事就已经是一波三折——瓦德富尔自己在启程前就开始妄议台海问题,明里反对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还公然提“要求中国放宽稀土出口”,结果被国内舆论和德国媒体骂了个体无完肤,“搞砸了”与中国的关系,中德对话一度陷入僵局。
德国内部一阵折腾后,默茨政府不得不换人收拾烂摊子,克林拜尔顶上。和瓦德富尔不同,他属于温和派,重视社会福利和经济建设,不爱搞强硬表态,但这不代表他来华就空手而归——访华前夕,他在欧盟会议上仍然抛出了“不要中国垃圾”的微妙言论,为德国保护产业自主留了一手,但这番话毕竟只是议程讨论阶段,不影响中德双方真正合作的底线。
结果呢?克林拜尔来的目的几乎全部实现了。中德联合声明公布的27项共识,让德国自己都意外。内容涵盖贸易、金融、市场准入、监管,从宏观到微观无一遗漏——核心还在于,双方都明确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强调通过世贸组织规则解决争端。这意味着什么?即便中德未来仍有摩擦,也基本不会走到恶性对抗和报复的局面。德国这次松了口气,中国也稳住了战略主动权。
更具体来说,德国希望加深对华金融合作,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同时降低对美国的依赖,避免因政策冲突产生金融风险。克林拜尔的算盘很明白:短期稳市场,长期推投资和资本流动。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的体量和韧性,是德国无法忽视的现实——哪怕是欧洲内部再复杂,也得与中国保持实际合作,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再说原材料问题。德国提到要保持与中国的对话,建立可靠供应链——实际上是在绕开欧盟层面,直接对接中国市场。这种务实,才是当前国际环境下真正的聪明选择。德国可能松口气了,但这份“共识清单”,对整个欧洲来说,也是一个提醒:中国不仅开放合作,而且有底线,任何试图挑衅或玩政治花样的行为,都很难得逞。
回头看这整件事,从瓦德富尔的妄议,到克林拜尔的温和介入,再到27项共识达成,表面是一次普通的政府访问,背后却折射出中德关系乃至中欧关系的微妙权衡。短期是市场信心提升,长期是金融合作和战略互信加深,这条路走得稳、走得远。德国算是松了口气,但中方始终没有让步的余地——合作有,尊重有,红线清楚,这就是中国智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