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个月,中俄总理又在莫斯科见面,但这次与众不同的是,俄罗斯大使馆突然公布了一条命令:反对抢占俄财产。
中俄见面达成了什么协议?
11月3日至4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访问,而是中俄总理第30次定期会晤。这种定期会晤机制就像两个老朋友定期约饭,不一定要解决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保持这个频率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双方签了一堆合作文件,从能源到数字经济再到农业,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晤发生在西方不断炒作“中俄军事同盟”的背景下,但双方谈的都是如何让两国老百姓过得更好的具体事。
![]()
然后时间跳到11月13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意大利接受了媒体采访。
这位外交老将说话向来有分量,他明确表示中俄关系不是传统联盟,而是一种“更高效、更先进的互动模式”。
这话说得很有艺术,既肯定了双方关系的特殊性,又划清了与冷战式军事同盟的界限。
![]()
拉夫罗夫甚至引用了俄罗斯的一句老话:“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即陆军和海军”,这种带着历史沧桑感的表述,透露出俄罗斯对结盟模式的警惕是刻在骨子里的。
最有意思的是时间衔接,拉夫罗夫说完这话不到24小时,11月17日至18日,中方高层就出现在了莫斯科,参加上合组织会议。
可以说。拉夫罗夫在前台把基调定好,中方代表紧接着就到位,双方在国际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接力。
![]()
这种节奏感背后体现的是两个大国相处之道的成熟。他们不需要提前几个月排练每一个细节,而是基于多年的互信,知道在什么时间点该做什么事。
但中俄反复强调“不结盟”,深入分析后会发现,这里面有实实在在的考量。
先从历史角度看。
![]()
2001年签署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白纸黑字写着“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这可不是随便写写的口号。到2021年条约签署20周年时双方再次重申,说明这个原则经过了时间考验。
二十多年过去,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个基本原则没变,说明它确实好用。
中国的立场很清晰,不结盟是中国外交的一块基石,这既是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
![]()
冷战时期选边站队让很多国家吃尽苦头,也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在多极化世界里,把自己绑死在某个战车上可能意味着失去灵活性。
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表现就是个例子:坚持劝和促谈,不站队,不火上浇油。这种立场可能让某些西方国家不满,但确实避免了中国被卷入冲突漩涡。
俄罗斯的想法则更实际一些,他们历史上吃过结盟的亏,现在更相信实实在在的军事力量和战略自主。
![]()
而拉夫罗夫说的“只有陆军和海军是盟友”,听起来有点悲壮,但反映的是俄罗斯宁愿靠自己也不愿被联盟义务绑架的心态。
中俄关系给俄罗斯提供的是另一种选择:既能在能源、科技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又不必牺牲自己的战略决策独立性。
唯独西方世界对中俄关系的解读常常陷入非黑即白的误区。
![]()
要么过度炒作“中俄结盟威胁论”,要么认为不结盟就等于关系松散。这两种看法可能都忽略了关键点:中俄正在探索一种超越传统结盟模式的新型大国关系。
这种关系不依赖军事条约捆绑,而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和相似的国际秩序观基础上。
最新动态似乎印证了这种模式的韧性。
![]()
就在中俄高层在莫斯科会谈后不久,俄罗斯驻外使馆在全球范围内发出通告,明确反对任何国家抢占俄罗斯海外财产的行为。
这种强硬表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出,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中俄虽然不结盟,但在维护各自核心利益方面是认真的。
俄罗斯通过这个通告,既展示了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也间接测试了国际社会的反应。
![]()
而中国虽然未对此事直接表态,但近期与俄罗斯加强合作的态势,可能让西方国家在处理俄罗斯资产问题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这种“背靠背”而非“手牵手”的合作模式,反而让中俄关系更加持久和稳定。
回过头来看中俄这一系列互动,最值得分析的不是他们做了什么,而是他们选择不做什么。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三个“不”字背后,是两国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未来世界的预判。
![]()
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中俄关系提供了一种大国相处的另类样本:国家之间可以既有深度合作又保持各自独立性;可以在重要问题上协调立场,又不陷入冷战式的阵营对抗。
这种模式可能不够戏剧化,不够吸引眼球,但它的稳定性恰恰是动荡世界中最需要的东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