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间有句网络名梗——“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如今,“回农村”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了。
近期,农业农村部在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
这个说法,与以往“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导向相比,悄然发生了变化——重点不再是“鼓励返乡”,而是“防止滞乡”。
而就在今年3月,人社部部长还曾强调,要“重点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更好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5月,也有媒体报道某省大规模推进外出人员返乡创业的行动发布会,并公布了多项支持政策。
一边是鼓励返乡创业,一边是警惕“滞乡”风险,政策的风向似乎正在发生微调。
这里的“返乡滞乡”肯定不是还有三个月就要春运的返乡潮。
之所以有这样观点的输出,大概率是指而是指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因失业或对现有工作不满,无法在城市立足,只能选择返回家乡,且在家乡也难以实现稳定就业,从而陷入“滞留”状态。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人,他们进城打工主要集中在三大块:进工厂、搞建筑装修、做服务业(比如餐饮、快递、外卖)。
但这几年,这几个能吸纳大量就业的行业,都出现了变化。
建筑业方面,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项目减少,用工需求萎缩;制造业则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对工人的技能和年龄提出更高要求,大龄、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就业困难。
而一度成为就业转换渠道的外卖、快递、网约车等行业,也逐步趋于饱和,订单量下降、单价走低,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
在此背景下,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
可如果回到家乡还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就会形成一个“滞乡”群体。这不仅影响他们自己和家庭的生计,还可能带来一连串的反应。
首先,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工群体是维持城市高效运转的重要力量。
我们之所以能享受20元半小时送达的外卖、三天跨省抵达的快递,都离不开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付出。
如果他们大规模离开,城市服务的效率和成本都可能受到影响——快递可能变慢,外卖配送费可能上涨,装修找工人也可能更困难、更昂贵。
其次,农民工本身也是城市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饮食、交通、日常购物等方面的支出,支撑着大量街边小店、餐馆和网约车业务。一旦集中返乡,城市部分消费市场将面临降温压力。
再者,他们还是城市租房市场的重要客群。人口回流会导致部分区域租房需求下降,进一步给楼市带来压力。
更敏感的是,“返乡滞乡”可能引发的社会与经济风险。
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往往占到全家收入的一大半。一旦失去城市的工作,回乡又找不到合适的活儿,整个家庭的收入就会大幅下降。这可能导致一些已经脱贫的家庭,重新返贫。
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大量中青年劳动力滞留在乡村,如果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也可能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压力。
城市的维稳体系相对完善,有摄像头、有警力;但在乡村,资源有限,管理难度更大,再加上农村本身就有宗亲家族联结,不像城市人那样“原子化”,一旦出现群体性问题,处理起来会更复杂。
所以,“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不只是在管人口流动,更是在防范就业结构变化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现在的政策重点,已经不再是简单鼓励“返乡”,而是努力避免“滞留”,同时为返乡人员创造就近就业的机会。
但长远来看,光“防滞”还不够。关键还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乡村开发更多公益岗位、扶持本地产业,让返乡的人真正能够“回得去、留得下、有发展”,在家门口找到新的生活和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