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11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后的首个重大科研成果。
![]()
在这轮实验中,江门中微子实验通过对核反应堆测量的太阳中微子参数,证实“太阳中微子偏差”仍然存在,其测量精度相比以往国际上各类相关实验提高了1.5到1.8倍。实验证明,江门中微子探测器达到了设计要求,能够高效从事物理学研究。 江门中微子实验首个重大成果发布
什么事中微子,为什么要研究中微子,11月19日发布的成果有哪些意义?
![]()
地下700米深处,经过10年设计建造的国之重器放大招了。
![]()
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运行仅2个月就发布了首个重大成果,进一步揭开了宇宙幽灵粒子——中微子的神秘面纱,甚至有望解决一桩悬置了半个世纪的科学谜案。
![]()
![]()
中微子可以轻松穿透地球,是宇宙中最难以捉摸的隐身客。比如这样一伸手,就有数以亿计的中微子穿行而过。所以,有人调侃说中微子就是幽灵,中国科学家在憋大招要捉鬼了,其实并非如此。
![]()
![]()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的一种基本粒子,携带着宇宙爆炸之初很多神秘信息。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于一个现象:从太阳发出的中微子,竟有三分之二在抵达地球前神秘失踪,直到深入研究后才揭晓谜底。中微子并非单一粒子,而是由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组成的“三兄弟”,它们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会悄然互换身份。
![]()
然而,解开旧谜题的同时,新疑点随之浮现。当科学家对比来自太阳与核反应堆的中微子时,惊讶地发现它们的“变身规律”并不一致。这就像两位目击者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出现矛盾,暗示着要么我们对太阳内部的认知还存在盲区,要么中微子本身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
面对这一难题,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这台位于地下700米的“宇宙侦查仪”,凭借其2万吨液体闪烁体和4.5万只高精度“眼睛”,在距核电站53公里的最佳观测点上,精准记录下了中微子的每一次身份转换。
![]()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我国科学家以超越以往1.5到1.8倍的精度,成功锁定了中微子“变身”的核心参数。这项突破的意义何在?它就像是获得了一把精准的“宇宙尺子”,用这把尺子重新审视太阳中微子的数据,我们将能做出关键判断。我们对太阳内部的理解是否正确,或者宇宙的幕后还存在着一位从未露面的“神秘粒子”?
![]()
![]()
十年磨一剑,江门中微子大科学装置正在用“中国精度”重新审视宇宙法则,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探索正在由中国科学家续写新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