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默拉试验场的落日将沙漠染成橘红时,MQ-28的机翼正挂载着人类战争史上最矛盾的发明——一架没有飞行员的战机,即将发射能自主索敌的AIM-120导弹。波音公司承诺的2025年武器测试,不仅意味着美军"协同作战飞机"首次获得超视距杀伤能力,更在伦理的悬崖边凿开一道裂缝:当算法替代瞳孔锁定目标,战争将滑向更高效还是更残酷的深渊?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场测试的每个细节都浸透着军事伦理的悖论。MQ-28要击落的"真实空中目标"虽未言明是否载人,但AIM-120导弹120公里的射程远超肉眼极限,本质上已是机器替人类完成"看见即毁灭"的杀戮闭环。美军强调测试将模拟"具有战术意义的场景",恰暴露未来战争的冰冷逻辑:用无人机突防防空网,既保护己方飞行员性命,又让杀戮变得像游戏厅的射击模拟器——只是屏幕那端爆裂的是真实血肉。
![]()
image
选择澳大利亚荒漠而非美国本土进行试验,恰似当代版的"眼不见为净"。当年MQ-1挂载"毒刺"导弹时还需人类操控员目视确认,如今AI+超视距武器的组合,却让决策者能隔着半个地球按下按钮。帕克在航展上激动的宣言,掩盖不了技术背后的道德眩晕:当导弹命中目标的欢呼声与万里外家属的哭喊永远无法相遇,战争是否会沦为纯粹的成本计算?
![]()
image
回望二战时期被刺瞎右眼仍肉搏的彭长竹们,他们的伤痕是战争的耻辱印记。而今天无人机驾驶员洁净的制服上,不会沾染敌机飞行员的鲜血,也不会铭刻母亲辨认残骸时的颤抖。这种"无菌杀戮"正在消解人类对战争的最后敬畏——当我们用"协同作战飞机"这样温柔的术语包装杀人机器,是否也在协同掩埋人性的底线?
![]()
image
波音工程师们或许会辩解,MQ-28仍需人类授权发射。但AIM-120导弹雷达导引头自主追踪的能力,已让"人在回路中"沦为脆弱的道德遮羞布。就像重症监护室里老兵加速的心电图,这场测试也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危险脉搏:我们正用最聪明的头脑,建造越来越擅长遗忘死亡的武器。
当MQ-28在伍默拉上空划出第一道火线,它撕裂的不仅是标靶的蒙皮,更是战争伦理最后的防护层。黄昏中起飞的无人机,终将把血色暮光带入谁的黎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