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突然通知中国,感恩节前不签稀土协议,美国将对华发起报复。
2025年11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新闻的一番话,让中美稀土谈判的气氛骤然降温。她表示,希望在感恩节前与中国敲定一份稀土供应协议,但如果中方“变卦”,美国将采取所谓“报复措施”。这番表态既直接又生硬,但在中方刚刚释放合作信号、暂停部分稀土出口管制的背景下,却显得格外突兀——更像是美国自找台阶下,而非真正的谈判策略。
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在稀土问题上既嘴硬又心虚。稀土被视为全球科技与军工产业的“粮食”,而中国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尤其是在重稀土的开采与加工上,美国几乎没有独立供应能力。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九成稀土依赖中国,尤其是应用于新能源、军工及高科技产业的高附加值材料更是如此。
尽管美国自特朗普时代起便喊出“去中国化”,尝试通过投资澳洲、非洲等地建立替代供应链,但实际进展缓慢,开发成本高昂,环保审批复杂,市场化周期至少五至十年。这意味着,美国即便有意摆脱对中国产稀土的依赖,短期内也无可行方案可行。正因如此,贝森特所谓的“报复威胁”,更多是为国内交代而非真正施压。
这场风波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美方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财政部希望稳定局势、推动协议达成;商务部希望将稀土作为筹码施压中国;国防部则视稀土为战略储备,不愿轻易放手;国会又因不同利益集团影响而立场摇摆不定。在这种情况下,贝森特的强硬表态,实际上是为协议可能的失败提前“卸责”,既给自己留了退路,也在国内稳住舆论。
那么,美国所谓的“报复措施”真能奏效吗?短期来看,加征稀土关税或限制中资企业在美投资,成本和风险都极高。若对稀土加税,美国本土下游制造商压力最大,新能源汽车、军工及高科技企业成本上升,最终仍由美国消费者买单;限制中资企业,则可能扰乱供应链并引发连锁反应。更别提澳洲、非洲、加拿大等地的替代供应,开发周期长、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不可能短期替代中国供应。
因此,贝森特的言辞虽然硬气,实质上却是纸上谈兵。美国在稀土上仍需依赖中国,而这种依赖短期内难以消除。她的发言更多是对美国国内政界和选民喊话,旨在稳住局面并甩清责任,而非真正以威胁迫使中方妥协。
这也暴露了一个更深层问题:在关键矿产和高科技原材料领域,“去中国化”的难度远超预期。无论是绿色能源转型还是高科技产业,美国都无法忽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内部政策协调、务实的对外合作和稳步产业投资,而不是靠几句硬话撑门面。稀土并非可以用嘴搬走的资源,也不是靠威胁就能稳住的市场。
总的来看,贝森特的表态更多体现了美国政坛的内外困境:在战略上想摆脱对中国依赖,却在现实中离不开中国;在政策上希望统一口径,却在执行层面各行其是。在这种矛盾背景下,所谓“报复中国”的威胁,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真正可行的行动方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