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本政客高市早苗抛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挑衅言论,把中日关系搅得鸡飞狗跳的时候,中国政府的反应迅速而坚定。外交部发安全提醒,文旅部直接建议游客近期别去日本,连航空公司都敞开免费退票通道。
可谁能想到,东京机场的中国游客依旧摩肩接踵,日本记者镜头里,浅草寺穿和服拍照的、富士山下拍vlog的,半点没见减少。
![]()
多方密集预警
在日本政客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红线的背景下,中国相关部门迅速作出反应,接连发布针对性预警信息。11 月 14 日,外交部率先通过 “领事直通车” 平台发出提醒,明确指出今年以来日本社会治安形势不佳,针对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案件多发,多起遇袭事件至今未侦破,安全环境持续恶化。
而高市早苗的涉台挑衅言论,进一步恶化了中日人员交流氛围,给在日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带来重大不确定风险。
![]()
11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紧随其后发布郑重提醒,以 “近期避免前往” 四字明确传递风险提示,同时建议已在日的中国游客密切关注当地治安动态,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同日,教育部也发布留学预警,提示拟赴日或已在日的留学人员重新评估当地安全形势,谨慎规划相关安排。多部门联动发声,形成了覆盖旅游、留学等多个领域的风险告知体系,每一项提醒都基于真实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地缘政治变化,体现了对公民权益的切实维护。
![]()
交通出行层面,国内主流航空公司迅速响应政策导向。国航、南航、东航、海航等多家航司相继发布通知,对 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出行的涉日航线客票,推出免费退改服务,无需收取任何手续费。这一举措既为已购票公民提供了灵活调整行程的便利,也通过实际行动呼应了相关部门的风险提示,为潜在出行者设置了理性考量的缓冲空间。
热度未减的赴日潮
与官方密集预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多地仍能看到大量中国游客的身影。东京成田、羽田机场的入境大厅里,拖着行李箱的中国游客依旧络绎不绝;浅草寺的仲见世商店街,身着和服拍照留念的中国游客排起长队;富士山五合目观景台,手持自拍杆录制 vlog 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场景被日本媒体镜头捕捉并广泛传播。
![]()
日本政府观光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日本累计接待外国游客超 3165 万人次,其中中国内地游客数量达到 748.72 万,同比增长 42.7%,中国已超越韩国成为日本第一大外国游客客源地。
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游客对日本旅游市场的持续支撑 ——2024 年访日外国游客消费总额达 8.1 万亿日元,其中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游客的支出占比高达 42.5%,而中国内地游客仅购物一项的人均支出就达 11.9 万日元,远高于其他国家游客的消费水平。
![]()
从日本旅游相关产业的市场反应来看,尽管 11 月中旬后出现部分团队游退订现象,上海多家旅行社的日本团退订率超过六成,但整体旅游热度并未出现断崖式下滑。
东京银座的百货商场、大阪心斋桥的药妆店,仍有不少中国游客驻足消费,这些场景与日本股市旅游消费概念股的波动形成呼应 —— 三越伊势丹、资生堂等依赖中国游客的品牌股价出现下跌,但并未改变中国游客作为日本旅游市场核心消费群体的现状。
![]()
高度一致的出行理由
在中日关系紧张、官方反复预警的背景下,仍选择赴日的游客给出了各类出行理由,看似多样实则呈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
“行程早已敲定” 是最常见的表述之一,不少游客表示出行计划早在数月前就已制定,不仅预订了机票酒店,还规划了详细的旅游路线,部分人担心酒店预订已支付不可退还的押金,或觉得重新规划行程过于繁琐,因此不愿轻易改变计划。
![]()
“旅游与政治无关” 的认知在游客中也较为普遍。不少受访者表示,选择赴日是出于对当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或特色商品的喜爱,认为地缘政治的变动不应影响个人的旅游选择。
有年轻游客提到,自己长期关注日本的动漫、影视文化,此次出行是为了探访影视作品中的取景地,或是购买限定款周边产品,对国际局势的变化缺乏足够敏感度。
![]()
“安全风险被夸大” 的侥幸心理同样存在。部分游客表示,身边有近期赴日归来的朋友反馈当地治安状况良好,并未遇到异常情况,因此认为外交部提到的违法犯罪案件只是个别现象。
还有游客觉得,自己出行以热门旅游城市和景点为主,这些区域安保措施完善,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极低,对官方预警中的风险提示持怀疑态度。
![]()
此外,部分有长期规划的出行者表示,此次赴日是为了考察留学、工作或移民环境,并非单纯旅游,因此官方的短期旅游预警对其行程影响有限。
这类人群往往提前数月甚至半年就已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涉及签证办理、语言培训等多个环节,放弃行程的沉没成本较高。
![]()
消费背后的关联
游客的持续赴日,为日本经济注入了重要动力。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测算显示,若访日中国游客大幅减少,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将减少 0.36%,经济损失约达 2.2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011.6 亿元。
在疫情后日本经济复苏的进程中,旅游业已成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贸易出口产业,而中国游客的消费正是这一产业的重要支柱。
![]()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近年来正持续扩大防卫领域投入,已将防卫费提升至 GDP 的 2%,这一比例远超此前长期维持的水平。
旅游业作为日本重要的创汇产业,其收入自然成为支撑各项财政支出的来源之一。三菱日联摩根士丹利证券的分析指出,日本入境旅游相关产品销售高度依赖中国游客,这意味着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每一笔消费,都在间接为日本的经济运转提供支持,而这些资金的流向与日本的整体政策导向存在着隐性关联。
![]()
媒体对中国游客的持续赴日表现出高度关注,部分媒体在报道中强调 “中国社会对官方警告并不买账”,将中国游客的出行选择解读为对相关政策的漠视。
这种舆论导向不仅放大了个人选择的政治意味,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右翼势力的强硬立场提供了佐证,使得中国在外交博弈中面临更多舆论压力。
![]()
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旅游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于政治之外的纯粹个人行为。每一次出行选择都既关乎个人体验,也与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存在着无形的关联。
当前,中日关系因涉台问题陷入高度紧张,官方的预警并非限制个人自由,而是基于现实风险的必要提醒。
![]()
旅游可以暂缓,可以等待更合适的时机,但个人安全与国家核心利益的重要性,值得每一位公民在作出选择时予以充分考量。毕竟,真正的自由始终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而个人的安宁与国家的稳定发展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