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涉台言论发酵第十天,11月17日,一个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消息传来:日本防卫省宣布,美方已经决定,撤走部署在岩国的“堤丰”系统。
究竟是什么力量,能让这个象征着美日同盟坚固性的尖端武器系统,在一个多事之秋选择“知难而退”?美国此举,是否表示已经放弃支持高市早苗?
![]()
不听话的盟友要敲打
这次撤走“堤丰”,首先是美国对日本鹰派那点“小九九”的一次明确“纠偏”,华盛顿用行动告诉东京,这根联盟的缰绳,必须牢牢攥在美国自己手里。别看美日同盟叫得响,但华盛顿绝不愿意被一个激进的盟友,拖进一场自己无法掌控节奏的冲突里。
这段时间,以高市早苗为代表的日本鹰派,大肆炒作台海议题,试图营造一种“火烧眉毛”的紧张感。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这种“尾巴摇狗”的策略,把美国更深地、更牢固地捆绑在日本的“安全战车”上,从而换取华盛顿更没有保留的安全承诺。
![]()
这种激进的言论,在国内或许能为高市这样的政治人物,巩固个人地位、捞取政治资本,但在华盛顿看来,这无疑是在玩火。美国当然乐于看到盟友分担遏制中国的压力,但这绝不意味着盟友可以反客为主,来替美国设定外交和军事议程。
尤其是在台湾这个极其敏感、可能直接引爆大国冲突的问题上,华盛顿的红线清晰而坚定。主要是美国国内自己也是一堆麻烦事,被日本的激进路线“拖下水”,卷入一场非美国主导的大国战争,这绝对是五角大楼和白宫极力要规避的风险。
![]()
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一个鲜明的对比。去年,美军同样在菲律宾部署了“堤丰”系统,可那次演习结束后,导弹系统不仅没撤,反而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长期部署。为什么在菲律宾可以,在日本就不行?答案不言自明。
这次在日本的迅速撤离,根本不是一次常规轮换,而是一次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政治选择,这是华盛顿在用行动,向躁动不安的东京鹰派“泼冷水”。这个信号再清晰不过了:美国的军事支持,并非无条件的支票,华盛顿绝不会为盟友的冒进“买单”。
![]()
看不见的红线最致命
当然,华盛顿的决策,也不完全是出于对盟友的管理,一只来自外部的、强有力的手,同样深刻影响了天平的走向。中国的反制,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围栏”,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挑衅行为的巨大成本。
当高市早苗之流的言论甚嚣尘上时,中国的反应是迅猛而强烈的,解放军媒体那句“本土变战场”的警告,绝非空洞的威胁。
![]()
近年来,中国不断提升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早已不是秘密,这种实实在在的军事能力,极大地压缩了美军在其“前沿基地”的操作空间。
在这样的火力覆盖威胁下,部署在岩国的“堤丰”系统,其角色就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战略威慑资产,反而更像一个处于对手火力威胁下的、高风险的“人质”。一旦擦枪走火,岩国基地必然会成为第一波被打击的目标。
![]()
美国军方不可能不进行这种成本收益的计算,当一件武器带来的风险,已经开始超过其所能提供的威慑价值时,“知难而退”便成了理性的选择。
除了军事上的硬实力对冲,外交层面的考量同样关键。就在“堤丰”事件发酵的这段时间里,中美高层正在进行一系列旨在稳定双边关系的接触和对话。双方都在试图为这段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设立所谓的“护栏”,进行风险管控。
![]()
在这样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如果美国一方面派高官去北京寻求缓和,另一方面却在日本部署具有强烈进攻性的中程导弹,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将直接破坏掉双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脆弱外交平衡。
从岩国撤走这件高刺激性的武器,无疑是美国向北京释放出的一个重要的缓和信号,是为更宏大的对华关系管理战略服务。
![]()
而且,压力还不止来自中国,美国的这一部署行动,也在地区内引发了连锁反应。韩国等周边邻国,对“堤丰”这样一个可能打破地区军事平衡的武器系统出现在日本,公开提出了抗议。
可以说,中国的强硬红线、地区国家的普遍担忧,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巨大的压力“围栏”。这个“围栏”的存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刚性约束,迫使自诩为“世界警察”的美国,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
家门口不容野蛮人
在分析国际关系时,我们常常聚焦于大国之间的博弈,却往往忽略了来自底层的力量,但在“堤丰”事件中,一股源自基层的反抗力量,却实实在在扮演了关键的“制动器”角色,这股力量,就来自美军基地所在的日本岩国市。
对于岩国市的普通民众而言,他们的担忧远没有那么宏大,他们关心的不是地缘政治,也不是大国博弈,而是最基本、最现实的“身家性命”。他们首先担忧的是噪音和环境污染,这些都是军事基地带来的直接影响。
![]()
更深层次的,是一种与日俱增的恐惧。他们害怕自己的家园,这个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会因为大国政治的角力,而在一夜之间沦为战场上的焦土,自己和家人则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这种恐惧,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当“本土变战场”的警告声在耳边回响时,居住在尖端武器旁边的民众,感受到的威胁最为真切。
![]()
他们没有选择沉默,从10月到11月,就在“堤丰”滞留岩国的那段时间里,当地民众连续两次发起了大规模的请愿活动,明确要求美军撤走这个危险的“不速之客”。
他们的行动,有力地展示了地方社会并非任由国家决策摆布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是能够发出自己声音、并对国家政策产生实质影响的行动者。这种自下而上的压力,像潮水一样,最终会传导至日本的政治中枢——东京。
![]()
对于日本防卫省来说,岩国市民的持续抗争,制造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内部政治难题,如果强行压制民意,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反弹,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当美方最终决定撤走“堤丰”时,这种来自底层的压力,恰好为日本政府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台阶。
防卫省可以顺水推舟,将这一结果包装成“尊重民意”、“缓解内部矛盾”的举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国内的政治压力。可以说,岩国市民的在地抵抗,为“撤离”这个最终结果,铺平了最后一段道路。
![]()
结语
美国的最终撤离,既是对试图“失控”的盟友的一次“管束”,也是对潜在对手释放出的“缓和”信号,更是对无法忽视的现实政治压力的一种“回应”。
而对于日本来说,单方面试图利用同盟关系,来服务于自身的激进政治议程,不仅很可能无法如愿以偿,反而会彻底暴露自身在同盟中相对从属的地位,并严重透支国内民众的信任。
![]()
美日同盟的未来航船将驶向何方?答案或许并不复杂。它将继续在这三股强大力量的持续博弈、拉扯与再平衡中,被不断地塑造和定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