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共同富裕的
实践样本与理论创新
——《宝山之路——共同富裕实践经验交流会文集》读后
任思奇
在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宝山之路——共同富裕实践经验交流会文集》的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和成都彭州市宝山村党委书记贾卿共同主编的著作,系统梳理了宝山村从昔日“光棍一大片”的贫困村,蜕变为“西部山区第一村”的艰辛历程与成功经验。我们将从该书的内容结构、宝山模式的演进路径、核心经验、理论创新及现实启示等方面展开评述,探讨其对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实践价值与理论贡献。
![]()
一、书籍背景与意义
《宝山之路——共同富裕实践经验交流会文集》汇集了2024年10月1日“贾正方共同富裕实践经验交流会”的精华成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9篇文章,4篇附录,达31万字327页。这部著作不仅记录了宝山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更从学术视角提炼了“宝山模式”的内涵与价值。书籍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既有鲜活的实践案例,也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该书分宝山实践、宝山精神、共同富裕的经验总结、贾正方事迹深度剖析、乡村美学建构、共同富裕总指数GTF计算等多个板块。附录部分收录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的相关文件,体现了从地方实践到国家战略的联动效应。全书通过多维度视角,全面展现了宝山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使其不仅是一部经验总结集,更成为研究中国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参考文献。
《宝山之路》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经验介绍,而是将宝山村的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了可供广大乡村借鉴的“宝山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破解了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双弱化”困境——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组织主体虚置相互交织的恶性循环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成功破解,宝山村为中国无数类似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
二、宝山模式的演进路径
《宝山之路》详细记录了宝山村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共同富裕实践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明显阶段(第一阶段,1966—1997年,整合村内资源、解决温饱问题,奠定工业基础;第二阶段,1997—2007年,走出去发展,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第三阶段,2008—2012年,灾后重建、凝聚宝山精神,创新治理模式;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产村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每个阶段都体现了不同的发展重点和战略选择。这种历史性视角使读者能够清晰把握宝山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演进规律。
第一阶段(1966—1997年),资源整合与基础积累期。在老书记贾正方带领下,宝山村从改土造田解决温饱问题起步,逐步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电、矿产和林业资源,先后筹建宝山电站、龙槽电站等多座水电站,开办铜矿、硫磺矿等企业。这一时期的发展特征是利用本土资源,通过集体力量完成原始积累,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1997—2007年),外向拓展与战略调整期。宝山村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自身在水电开发方面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到阿坝州投资建设水电站。同时,对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旅游业和绿色产业。这一阶段的特色是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从封闭发展到开放发展的转变。
第三阶段(2008—2012年),灾后重建与精神升华期。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宝山村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宝山人在贾正方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新宝山精神,迅速开展灾后重建。这一时期不仅重建了物质家园,更凝聚了精神力量,形成了宝贵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经验。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产村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期。宝山村提出“领秀天府,幸福宝山”、打造“中国爽村”的发展目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度假胜地,实现从单一产业向多元融合发展的转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发展质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宝山实践的核心经验
《宝山之路》系统提炼了宝山村实现共同富裕的五大核心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宝山模式”的基本框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一)党建引领与能人带动相结合
宝山村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带头人。书籍详细记录了老书记贾正方如何带领村民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贾正方同志虽因工右眼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03,但以顽强的意志带领宝山人艰苦创业50多年,被誉为“中国式保尔·柯察金”。在他的带领下,村党委坚持“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构建了“党委+村委+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治理模式。
宝山村党委坚持每月28日召开会议,几十年如一日,及时学习传达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入党为什么,在党图什么,为党做什么”的“三问”和“四比四查”等活动,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干部选拔方面,坚持公推直选,选拔“有感情、知村情、懂行情、交真情”的干部,要求党员干部“物质待遇低于群众,工作干劲大于群众,思想觉悟高于群众,遵纪守法严于群众”。这种党建引领下的能人治理模式,是宝山成功的政治保证。
(二)集体经济与股份创新相结合
宝山村始终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但不同于传统集体经济的平均主义,他们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多种形式的股份制改革。书籍详细记录了宝山村的四次股份制创新:一是村民劳动折股形成的股份制;二是职工福利基金投资形成的股份制;三是将企业中的部分积累量化给职工特别是退休职工和老职工所形成的股份制;四是村民和职工以现金形式投入企业形成的股份制。
这种集体控股、村民职工参股的股份合作模式,既保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分配方面,宝山村按效率优先、按劳分配原则,设有工龄折资入股分红、按能力大小限额入股分红、风险共担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此外,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医疗支持等“隐形”福利,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例如,村民用电只需支付0.22元/度;村民子女高中前学杂费全由集体支付;6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助200—800元等。这种分配制度既避免了平均主义,又防止了两极分化,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三)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宝山村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机结合。从最初的农业改土造田,到发展水电、采矿等工业,再到开发生态旅游等服务产业,宝山村始终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特别是在新时代,宝山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绿水青山”构建安全屏障和致富源头,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引进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又通过“飞地经济”向外拓展发展空间。这种基于资源的动态产业升级模式,使宝山村始终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保持发展活力。
(四)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相结合
宝山村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的富裕,更是精神的富足。《宝山之路》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宝山村在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乡村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宝山村注重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面貌;同时加强社会治理,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书籍特别介绍了宝山的“乡村美学”实践,即通过改善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美德,打造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和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这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使宝山村的共同富裕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可持续的基础。
(五)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宝山村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宝山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另一方面,又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部经验,引进技术人才,积极融入区域发展。
特别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宝山人既不放弃自力更生,又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了快速恢复和跨越发展。这种内外结合的发展思路,使宝山村能够在保持主体性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机遇。
四、理论与方法创新
《宝山之路》不仅总结了宝山村的实践经验,还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创新,特别是提出了共同富裕总指数GTF的计算方法,为量化评估共同富裕进程提供了科学工具。
GTF指数从经济富裕、社会公平、民生福祉、区域协调四个维度构建评估体系,通过具体指标监测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这一指数不仅考虑了经济指标,还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和多维性。该指数的提出,为各地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可测量、可评估的依据,避免了简单以收入水平衡量共同富裕的片面性。
此外,书籍还对“宝山精神”进行了系统提炼和理论阐释,将其概括为“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因地制宜的求实精神、敢作敢为的担当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宝山实践,又超越了具体经验,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理论层面,书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释了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路径。特别是对“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三次分配的作用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
五、现实意义与启示
《宝山之路》的出版,对于当前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籍中总结的宝山经验,对于破解当前农村面临的“双弱化”困境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一方面,宝山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力量。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特别是在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宝山经验揭示了集体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和完善分配机制,集体经济既可以避免传统体制的弊端,又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对于那些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白的乡村具有重要启示。
此外,宝山经验还表明,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无限趋近所谓‘橄榄型社会’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在推进共同富裕时,既要积极有为,又要尊重规律,避免急于求成。
总之,《宝山之路——共同富裕实践经验交流会文集》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著作。它通过系统总结宝山村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乡村振兴难题的“金钥匙”。书中呈现的“宝山模式”不仅是一种发展路径,更是一种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当然,任何经验都有其特定的生成环境和条件,我们在学习借鉴宝山经验时,需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宝山经验所蕴含的普遍原理——如坚持党的领导、发展集体经济、注重公平效率统一等——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宝山之路》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深入思考。它告诉我们,共同富裕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艰苦奋斗变为现实的目标。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路径和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广大农村一定能够实现从“荒山”到“宝山”的蜕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
2025年11月16日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任思奇(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