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成都:公园城市“拼颜值”更“拼内涵”

0
分享至

美丽成都,公园星罗棋布,绿道蜿蜒回转,街景霓虹闪烁,雪山推窗可见。

昨日,宾朋纷至的公园城市论坛刚刚落幕,今天,成都马上又召开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暨深化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会议。

全市各区(市)县、部门、国企一把手纷纷到会,既总结经验又直面问题。会议明确,成都将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路子。

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既要“拼颜值”更要“拼内涵”,成都将怎样走出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新路径?


动能与活力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是“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创新居于首位。

当前,增长动能正从要素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以传统基建投资为主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减弱,城市经济增长动能愈发依赖创新这一核心引擎,倒逼城市加速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动力结构。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能,亦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


▲成都科创生态岛

成都高新区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与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深度融合,强化对创新发展的系统支撑,“十四五”期间,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突破1.1万亿元。

四川天府新区打造突出科产融合的增长极核,落地3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环兴隆湖科技金融产业集聚区。

双流区突出园区主阵地,把高校院所作为产业合伙人和赛道召集人,推动光电、核技术等科研优势与本地产业相结合,共建电子科大科技园、民用核能产业园等6个30亿级特色园区,形成“一园一特色”格局。

崇州经开区在开展“立园满园”工作中,不仅从无到有培育起航空装备、商业航天的制造业增长新引擎,更有智能家居特色产业系统推进智改数转,家居产值占到四川全省的48%,今年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成都科学城 摄影:杨红玲

成都市科技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科技领域的“明日之星”和“镇园之宝”企业,形成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攻关。

会上提出,要更加突出创新创造,全面提升公园城市内生动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改革创新,都成为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记者从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成都将持续塑造公园城市示范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动能。一方面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立园满园”,既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又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超级场景引领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另一方面,还将常态化开展“进解优促”工作,坚持“每天有局长坐班、每周有市领导(产业链长)接待”,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

开放与协同

在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成都的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拓展——

立体化战略大通道体系、高效率枢纽体系、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不断完善,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全国领先,天府机场建成投运、成为国内第2个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直飞国际客货航线均居中西部城市第1……


▲成都空港花田 摄影:陶轲

开放是公园城市增强枢纽功能、链接和汇聚全球资源、推动能级跃升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正从单体突破加快转向联动协作,城市竞争愈发体现为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比拼,区域协作从“可选项”变为了“必选项”。那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中,成都就要更好发挥极核作用,既练好“内功”又当好“主力”。

任务艰巨。下一步,成都要着力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亦要协同联动城市群、都市圈开放合作。这篇文章如何做好?

从区(市)县到职能部门,工作持续推进。“我们不断夯实强化平台链接的开放功能”,成都市委常委、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书记陈麟说,四川天府新区建强展会平台,一体打造西部博览城、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展会综合体,承办中国—中亚外长第五次会晤、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主场外交和产能对接活动。此外,还不断深化国际交往,结合金熊猫奖、友城大会等活动,广泛促进体育赛事、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对外开放水平。

协同方面,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表示,成都以区域联动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协同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纵深推动成渝双核联动联建走深走实,成德眉资同城化提质增效,提升综合竞争力,增强开放辐射力,助力成都更好服务全国全省的发展大局。

宜居与韧性

从曾经的“摊大饼”式扩张到如今的内涵式发展,这种由“外”向“内”的转变,折射出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演进。

当城市发展不再是“摊大饼”式扩张,而是深挖存量资源,以精简、高效的模式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就能用最少的成本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让城市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成都地铁17号线站内 摄影:周巧旻

与此同时,民生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满足基本生存的“有没有”,转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实现个人价值的“好不好”。

美丽宜居就是最普惠的民生,是公园城市的“为民本色”和“幸福底色”。

近年来,在探索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88公里提高到701公里,建成各类公园1500余个、天府绿道近1万公里,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66.3%提升至80.6%;实施交通治堵、贯通式培养等小切口改革,不断健全完善便民生活圈,更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市民在绿道骑行 摄影:李艳华

“十四五”期间,成都市改造完成老旧小区2500个,盘活利用闲置空间超48.4万平方米,建成祠堂街、玉林东路等100余条特色街区,东郊记忆成为城市新地标。

幸福生活如何再提质?

“当前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时期,已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搞建设,更侧重于在‘现状图’上抓更新。”成都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将进一步聚焦群众需求抓更新,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将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建设更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还将扎实开展“净优亮美”“开门治堵”行动,建设更多公园绿地,打造“金角银边”,做好内涝治理,积极改善人居环境。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摄影:吴晓兰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城市更温暖更幸福,成都将统筹推进重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提升“一老一小”的服务水平,开展公共服务人口地图编制等试点,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城市拼“内涵”,这不只是发展模式的转变,更是发展理念的变革。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

方向已明,一座更具活力和幸福感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奋楫前行。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编辑 成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红星新闻 incentive-icons
红星新闻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媒体平台
194116文章数 13376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