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打工百业荒,只能离返村庄!”
“城里待不下,返乡留不了,我们何去何从?”
当下,一股规模不小的返乡潮正在涌动,无数农民工带着疲惫与迷茫回到故土,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城里呆不下,返乡留不了”的两难困境,那声“何去何从”的叩问,藏着一代农民人的生存焦虑与迷茫。
三十年前,乡下人进城找工作被贴上“盲流”的标签,在城市的边缘艰难打拼;而今,当城市就业机会收缩,他们失去生计来源,只能选择返乡,却又被冠以“滞乡”的名头。
在城市里,没工作就意味着断了生路,吃喝拉撒睡样样都要花钱,没钱便寸步难行——
想在公园长椅上凑活一晚,长椅早已装上隔断;想在高架桥下避避风雨,地面却浇注了三角锥。
城市里不乏空置的房屋,却没有一处能为他们遮风挡雨。当生存压力压垮最后一根稻草,回乡便成了唯一的退路——至少老家还有几分田地,只要肯吃苦,粗茶淡饭总能勉强糊口。
可谁曾想,在返乡的浪潮中,返乡之路竟是另一重困境的开始——“返乡容易留乡难”。
这的背后,是如下几个未解的核心矛盾,将农民工困在进退维谷的夹缝中:
——就业缺口与技能错配的矛盾,让返乡的农民工难寻安身之位。县域经济的承载力本就有限,根本无法容纳激增的返乡劳动力。
如河北怀来县一场招聘会仅提供323个岗位,却吸引了2352人求职,供需差距悬殊。
——更突出的是技能鸿沟:县城快递分拣需要熟练操作智能终端,不少农民工难以胜任;乡村旅游急需专业运营人才;“低技能岗位不愿干,高技能岗位干不了”,成了很多返乡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收入落差与机会短缺的矛盾,让生活质量断崖式下滑。在沿海城市打工时,不少农民工月入能达6000多元,足以支撑家庭开支;可返乡后,大多只能靠打零工谋生,月收入骤降至3000元以下,“做几天停几天”成了常态。即便县城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但收入的大幅缩水,仍让许多家庭难以接受,原本的生活规划被彻底打乱。
——城镇学校却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子女教育成了压在返乡农民工心头的又一块重石。
更残酷的现实是,回到农村,种地也早已不是稳妥的出路。
“三农”专家温铁军多次直言:“现在不少地方的农业,其实是负收益!” 很多人误以为农民返乡就能靠种地为生,却忽略了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与低回报。
一亩小麦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成本至少450元,风调雨顺时纯利润仅350元左右,若遭遇灾害或市场波动,便可能“种一亩亏一亩”。
经济作物的风险更高,山东一位农民种植黄瓜的前期投入近3000元,最终却因市场行情暴跌,产出连人工成本都无法覆盖。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工业产品与农产品“剪刀差”等问题,让“丰收不增收”成了常态,种地早已不是“稳赚不赔”的选择。
一边是城市的排挤与生存压力,一边是乡村的就业困境与资源短缺,农民工夹在中间,进退两难。他们用双手建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却难以在城市拥有一席之地;他们渴望回到故土安稳生活,却发现乡村难以承载自己的生计与期盼。
农民工的“何去何从”,不仅关乎千万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城市需要多一份包容,为暂时失业的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与就业帮扶;乡村需要多一份支撑,通过产业升级、技能培训、资源优化,提升承载力与吸引力。
愿有一天,农民工不再面临“城里呆不下,返乡留不了”的困境;愿城市的灯火能为他们留一束温暖,乡村的土地能为他们结出希望,不再发出那声令人心碎的悲怆呼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