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号推荐:TW-JS1,天蔚环境,专业仪器仪表】地埋式道路积水监测站是一种通过地下埋设传感器与智能终端,实现路面水位全覆盖、实时化监测的物联网设备,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零盲区”感知技术,为城市防洪排涝、交通调度及应急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一、技术原理:多传感器融合实现“零盲区”感知
地下水位传感器阵列
压力式水位计:埋设于道路下方排水管网或专用监测井内,通过测量水压转换为水位高度,精度±1mm,量程0-5米,适应不同深度积水监测。
超声波水位计:安装于井口或道路边缘,通过发射超声波脉冲测量水面至传感器的距离,避免泥沙、漂浮物干扰,精度±2mm,适用于浅层积水(0-2米)。
雷达水位计:利用微波反射原理,穿透雨雾、蒸汽等介质,实现非接触式测量,精度±3mm,适用于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的高速数据采集。
分布式节点布局
网格化部署:按道路长度每200-500米设置一个监测站,形成覆盖全城区的监测网络。例如,某一线城市在易涝点部署500个监测站,实现主城区“5分钟响应圈”全覆盖。
多深度监测:在单个监测站内分层布置传感器(如地表、0.5米、1米深度),捕捉积水垂直分布特征,为排水系统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智能数据融合算法
多源数据校准:通过压力式、超声波、雷达传感器的交叉验证,消除单一传感器误差。例如,当压力式数据与超声波数据偏差超过5%时,系统自动触发二次校准流程。
动态阈值调整:结合历史积水数据与实时气象信息(如降雨量、降雨强度),动态调整水位预警阈值。例如,在短时强降雨(>30mm/h)期间,将预警阈值从15厘米下调至10厘米。
![]()
二、功能优势: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实时监测与超前预警
毫秒级响应:传感器采样频率达1次/秒,数据通过LoRa/NB-IoT无线传输至云端,实现“监测-传输-预警”全流程<1分钟。
全场景适应性
抗恶劣环境设计:传感器外壳采用IP68防护等级,可耐受-40℃至+85℃极端温度,适应暴雨、冰冻、沙尘等复杂环境。
防堵塞与自清洁:在传感器表面涂覆疏水涂层,结合定期高压气体反吹装置,防止泥沙、树叶堵塞,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积水热力图生成:基于GIS技术,将实时水位数据叠加至城市地图,生成积水热力图,辅助交通管制部门规划绕行路线。
排水能力评估:结合水位变化速率与排水管网设计参数,评估区域排水能力,为管网改造提供量化依据。例如,某老旧城区通过监测发现排水速率低于设计值50%,触发管网扩容工程。
三、应用场景:从城市防洪到智慧交通
城市内涝防控
易涝点精准治理:在低洼路段、下穿隧道等关键节点部署监测站,实时掌握积水情况。例如,某市通过监测数据定位10处高频积水点,针对性实施“一点一策”改造,内涝发生率下降70%。
应急排涝调度:当水位触发红色预警时,系统自动联动排水泵站、移动式排水车等设备,实现“监测-预警-处置”闭环管理。例如,2023年某台风期间,系统调度30台排水车至红色预警区域,2小时内排除积水。
交通管理与安全保障
动态交通管制:当水位超过15厘米时,系统自动触发交通信号灯调整(如延长红灯时间),并推送至导航APP,引导车辆绕行。例如,某高架桥下穿隧道监测站投入使用后,因积水引发的交通拥堵减少60%。
行人安全预警:在人行道、公交站台等区域部署小型监测终端,通过LED显示屏或语音提示,提醒行人避开积水路段,降低滑倒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评估
雨水渗透效果监测:结合地下水位数据与降雨量,评估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的雨水下渗效率。例如,某海绵城市试点区通过监测发现,透水铺装区域雨水下渗量比传统路面高40%。
生态流量调控:在河流、湖泊周边部署监测站,实时掌握水位变化,为生态补水、防洪调度提供数据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