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
在如今的校园生活中,一种非常具有功利性质的攀比正在流行,不少孩子深受其害,但也有不少孩子乐在其中。
![]()
但不论是孩子的哪种表现,实际上都是在对家长和大人们发出求救信号,只不过家长们对其视若无睹。
学校里流行起来的新型攀比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家长一无所知?
![]()
许多家长将第一块儿童智能手表扣在孩子手腕上时,应该觉得孩子的安全有保障了吧,虽然小,但是功能齐全,要打电话能打电话,要定位还能定位,完全就是一个简单的监视器,但万万想不到的是许多父母后来发现,孩子开始对这块手表产生一种近乎狂热的依赖。
![]()
而孩子的情绪也随之变得阴晴不定,时而莫名亢奋,时而暴躁不安,这腕上的手表成了他们的“精神鸦片”。走进孩子的世界你就会发现,这智能手表并非一个简单的智能工具,而是一个高度浓缩、规则严酷的微型社会。
![]()
在这个世界里,有等级森严的阶层,有明码标价的交易,也有无情的排挤与霸凌,很难想象这块小小的屏幕放大了现实世界中潜藏的欲望与焦虑。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社交的起点异常简单,“碰一碰”,两个手表轻轻一触,好友就加上了。
![]()
这个功能让孩子们的交友过程变的异常轻松,免去了一些羞涩与尴尬,让“人脉”的积累变得像收集游戏卡片一样迅速。可别小看这个设计,它背后有一套“游戏化”逻辑在驱动,等级、经验值、各式各样的徽章,这些东西都在告诉你,社交是一场竞赛,而你的活跃度就是唯一的通关秘诀。
![]()
使用时长、好友数量、主页被点赞的次数都成了衡量一个孩子“价值”的指标,于是,一种全新的社交规则应运而生,朋友不是推心置腹的对象,而是可以量化为数据的“炫耀”,“互赞”成了这个世界里的硬通货。
![]()
你给我点赞,我给你点赞,大家一起升级,这已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运营模式”了,好友列表逼近那个150人的上限时,一场残酷的“末位淘汰”就开始了,那些无法为你提供点赞价值的“无用之人”会被毫不留情地删除,为更有价值的“新人”腾出位置。
![]()
你以为这只是屏幕里的游戏吗?不,它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了现实的校园。一位父亲就曾痛苦地回忆,他亲眼看到一群孩子围着另一个孩子集体奚落,原因仅仅是后者戴的手表品牌不同,无法加入他们的封闭社交网络。
![]()
拥有某主流品牌的手表成了一张进入特定圈子的“门票”,没有这张门票的孩子,就像被隔绝在玻璃墙外,看得见,却进不去,这种压力最终都转嫁到了父母身上,为了不让孩子被孤立,他们不得不被迫卷入这场腕上的“军备竞赛”,购买指定的品牌,甚至要紧追最新型号。
![]()
当点赞数和等级成为了一个孩子的“价值”时,全新的评价体系就诞生了,一些点赞数和等级高的孩子被“尊为”大佬,他们是这个世界里受人追捧的明星,主页上数以万计的点赞是他们权力的勋章。与此相对的则是那些点赞寥寥的“贫民”,他们可能连开口求赞的资格都没有,稍有不慎就会被排斥。
![]()
这种虚拟的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成瘾性,孩子们的内心都是有那种渴望被认可的心理,而当这种虚拟价值被追捧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不可避免地与现实世界的金钱产生了联系,一个拥有百万点赞的账号可以被明码标价到近千元,为了快速提升等级,还催生了专门的“刷赞”付费服务,用机器人程序代替人工,效率惊人。
![]()
这个地下产业链的主导者很多竟然也是未成年人,通过代理刷赞的程序手下发展了多名同样是未成年的下级代理,一年就能赚上万元,这些谋利者虽然赚到了钱,但同样也是其受害者,成名之后,网络骚扰、被冒名诈骗等问题接踵而至。
![]()
而且当孩子们沉浸在这个半公开的虚拟社交场时,也给了别有用心的成年人可乘之机,他们可能利用这个渠道接触儿童,将其引流至其他更私密的平台,甚至利诱他们拍摄不雅的照片或视频。
在孩子们模仿成人世界,玩起“cpdd”(处关系)、互称“老公老婆”的游戏,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危险可能已经悄悄靠近。
但要是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产品设计就有些太偏激了,一块智能手表就能引发这么大的问题根源在于它让孩子内心的那种孤独感具象化了,为什么虚拟世界的点赞和等级如此重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就是希望被看见、被接纳、被认可。
![]()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孩子的需求,或许并未得到充分满足,父母的陪伴缺失,只剩下物质上的满足,孩子的情感空缺就只能由其他东西来填补,这块小小的手表,对某些孩子来说成了逃离现实的“法外之地”。
![]()
这种事并不是没有案例,有的孩子就是这样的“避难者”,父母控制欲极强,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那块手表成了他唯一可以享受自由的私密空间,在那里他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关系,而不必担心被窥探。
![]()
对于那些在现实社交中本就举步维艰的孩子而言,这个虚拟世界更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有些孩子在现实中常常被同学排挤,于是,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手表社交圈里,她不知疲倦地给人点赞,努力维持着各种互惠关系,最终也成了一个受人追捧的“大佬”,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很好的满足了她的内心。
![]()
尽管孩子自己也清楚这种关系功利且脆弱,有些时候甚至让她感到疲惫不堪,也不是没有想过尝试“退圈”,但每次都因为无法忍受现实中的孤独而重新返回,虚拟生活中的归属感,就是她面对现实的唯一武器。
![]()
当我们看到孩子沉迷于此,或许应该换个角度思考,那些看似虚荣的攀比,那些对点赞和等级的执着,会不会正是他们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在向身边的大人发出求救信号?其实他们并不仅仅想要虚拟世界中的“大佬”,更像成为家长心中的“大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