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雅洁
2025年11月18日上午,山东招远,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核岛完成第一罐混凝土浇筑(FCD),标志着“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这是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现场的“新装备”——一座高达203米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在核电领域并非简单的工程加减法,它意味着核电站的“新陈代谢”系统迎来技术迭代,也预示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应用场景正从沿海向近海区域纵深拓展,为未来核电的产业布局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核岛是核电站的“心脏”,是发生核裂变反应并产生巨大热能的核心区域;常规岛则利用这些热能发电,可类比为“躯干”。此次开建的,正是这座肩负安全与能量转化使命的“心脏”部件。
在中广核相关负责人看来,新核岛的破土,对于国内核电产业链而言如同一剂强心针。从核燃料供应、关键设备制造,到工程建设、数字化仪控系统,超千亿级的产业链将被触动。
2025年10月15日,中国核能协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已接近9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中广核“华龙一号”产业链已带动5400多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
11月18日晚间,已有位于长三角和东北的重型装备企业对此表示出兴趣,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希望尽快开始生产备料,拿下关键设备制造的订单。
“硬科技”破题
在山东招远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喻向东看来,2025年初冬的这次混凝土浇筑,其意义远超一次常规的工程节点。它在向更灵活、更经济、更广泛地域适应性靠拢。
具体来看,核心技术迭代上,过去,中国在运的绝大多数核电站,包括早期的“华龙一号”,均建于沿海,采用直流冷却系统,直接抽取大量海水用于冷却,可形象地理解为“直饮海水”。这种方式虽成熟,但对水域环境、选址条件等依赖极高。
招远项目开辟出一条新科技路径,采用了二次循环冷却技术。
喻向东介绍,这就像为核电站装上了“内部循环冷却系统”。它通过那座标志性的203米高冷却塔,将携带余热的冷却水与大气进行热交换,冷却后的水再循环使用,海水仅作为补充水源。
他认为,这一变革,是典型的“硬科技”破题。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杨亚璋说:“这不仅实现了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大幅降低了水头和能耗,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飘水率,有力保障了冷源安全。”
杨亚璋介绍,这套系统构建了覆盖“常规岛——核岛”的全面冷源保障体系。其中,自然通风冷却塔可在失去厂外补水的特殊工况下,为机组安全稳定退出预留至少2小时的“缓冲带”;而首次配置的核级机械通风冷却塔,其自带的大容积水池甚至能为反应堆提供不少于30天的冷却能力。
招远项目的技术选择,背后自有其产业布局逻辑。
中国核电发展长期面临“东中部用电、西部发电”的能源格局。
冷却塔技术的成功应用,大幅降低了对大型水体的依赖,为核电贴近负荷中心,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可行性与安全保障。
一名核电行业分析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招远模式的成功验证,将实质性改变中国核电的版图。”
根据规划,招远核电项目总投资约1200亿元,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机组,总装机容量约72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预计达500亿千瓦时,可满足约500万人口的年用电需求,等效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约152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620万吨。
这笔经济账和环保账,对于全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省份而言,均意义重大。项目不仅是能源供应点,更被寄望于成为核能综合利用的枢纽。
喻向东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项目一期工程核能供暖将按照“同设计、同建造、同投运”方式推进,单台机组每小时最多可提供约1000吨蒸汽,供暖面积超1500万平方米,范围可覆盖招远市及周边县市。
新核岛的诞生,还伴随着建造方式的变革。
经济观察报在现场获悉,在施工一线,智慧工地3.0、数字沙盘、无线测温等数字化应用已同步落地,为关键工序提供实时监测与全过程留痕。
承担冷却塔施工任务的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建明介绍,项目采用了哈蒙Ⅲ型冷却塔筒壁电动爬模等先进技术,以提升施工效能。而中核华兴则带来了集成化智能模板加工系统,在核电行业内首次实现模板无人化、智能化生产。
这些智能建造技术的集中应用,正推动核电建设从劳动密集的传统施工向技术密集的智能建造转型升级,其带来的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将是未来核电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被激活的千亿链条
招远核岛的第一罐混凝土,浇筑下去的不仅是钢筋水泥,更是撬动一个庞大产业链的支点。
从电气设备车间,到核燃料组件生产线,资本与制造的能量正随之共振。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其规模化建设首先惠及的是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关键设备制造商。
国内三大动力集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电集团,是核岛主设备(如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泵)的核心供应商。
一名接近东方电气的企业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随着招远等新项目的核准开工,公司的核电订单簿已显著增厚,相关产线正满负荷运行。
该人士说:“技术路线稳定后,批量化建设带来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这对降低机组造价、提升国产设备竞争力至关重要。”
在更为细分的领域,如核级泵阀、主管道等,江苏神通、中核苏阀、融发核电等上市公司也已占据主导地位。
融发核电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曾表示,其核岛一回路主管道产品国产化率已超90%。招远项目的推进,为这些“隐形冠军”带来了持续的技术迭代机会和市场份额。
核电建设还是中游环节的重头戏。
上述核电行业分析师认为,市场份额超过90%的核岛建设主力军中广核旗下专业AE建设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核建等,有望成为招远项目下一步的核心市场力量。
数字化产业链也有可能觅得商机。
对于下游的运营商而言,新机组的投运意味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和清洁能源版图的扩张。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核能综合利用带来的价值重塑。
招远项目规划的供暖、工业蒸汽、海水淡化乃至未来的核能制氢,正在打破核电单一供电的传统商业模式,使其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循环。这不仅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性,也为核电在能源系统中扮演更灵活、更基础的角色探索了路径。
面对新一轮开工潮,市场最关心的是其可持续性。一名长期跟踪电力行业的券商分析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这将为产业链带来持续且稳定的市场预期,避免了过去“饥一顿饱一顿”的周期性波动。
该券商分析师认为,稳定的核准节奏意味着产业链企业可以进行前瞻性的研发投入和产能规划,从而形成技术提升、成本下降、竞争力增强、市场需求扩大的正向循环。在他眼中,这才是招远新核岛之于行业最深远的“未来”意义。
(作者 王雅洁)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
王雅洁
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兼国资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