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当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各行各业,企业面对的已不再是“要不要转型”的选择题,而是“如何转、何时转、能否转得动”的现实难题。在智能化浪潮中,企业既期待借助AI实现业务突破,又担忧技术投入带来的高成本与高风险。
“企业数智化正面临两难选择:不转型难,转型更难。”青云科技CEO林源对记者说道。在他看来,企业之所以陷入这一困局,根源在于“技术迭代的颠覆性与企业发展渐进性之间的结构性错配”。
技术跃进与企业渐进的根本矛盾
从虚拟化、云、云原生到AI,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有跨越甚至颠覆色彩。然而,企业的IT架构演进却无法“一步到位”。林源指出,多数企业在过去10至20年间,经历了多轮架构变迁,如今又面临AI的冲击。“多重架构叠加,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组织、流程与业务的复合挑战。”
![]()
(图片来源:东方IC)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业务多元化与快速迭代要求IT系统具备高弹性与灵活性,而IT团队则追求系统稳定与简化管理。“越支持越复杂,越复杂越容易出错”,成为许多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真实写照。
林源将企业面临的挑战概括为“三重核心挑战”:既要兼容历史投资,又要拥抱AI创新;既要简化管理,又要支持业务多元化;既要快速迭代,又要确保系统稳定。这三重挑战,也是一场技术与业务、历史与未来的拉锯战。
AI时代的“重构归一”理念
面对企业的“两难”局面,青云科技提出了“渐进式创新”的解决思路,并发布了AI Infra 3.0架构,以“重构归一”为核心理念,旨在搭建一座“衔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企业要的不是颠覆性革命,而是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平滑路径。”林源强调。青云AI Infra 3.0架构在设计之初就明确了三大原则:兼容存量IT资产、支持按需进化、保障业务连续性与数据安全。
据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介绍,AI Infra 3.0架构分为四层:最底层为PrimusOS信创操作系统,确保对国产芯片的兼容与性能优化;其上为KubeSphere统一调度层,实现通算、超算、智算的统一调度;再往上为能力层,覆盖虚拟化、云、云原生、AI智算等全栈能力;最上层为开放层,通过开放API以及MCP等协议支持生态定制与行业适配。
“这一架构的核心价值在于‘全栈能力、按需扩展、标准化交付、可进化’。”沈鸥表示,“它让企业可以在不推翻现有系统的前提下,分阶段、按需引入AI能力,实现平滑过渡。”
AI时代的基础设施:从“工具”到“底座”
随着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AI基础设施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沈鸥认为,AI已从“技术口号”发展为“企业活下去、赢下来的底线战略”。
“过去企业纠结于‘选哪个模型更好’,现在更关注‘如何用好模型’。”他表示,AI Infra 3.0的目标正是降低AI落地门槛,让企业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将AI转化为增长动力。
在青云科技的规划中,AI Infra 3.0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企业与AI时代接轨的“跑道”。其背后是青云从云平台、云原生到智算云的十余年技术积累,以及对客户需求与行业趋势的深度洞察。
“我们不是不想拥抱AI,而是怕一脚踏空,既丢了过去的积累,又抓不住未来的机会。”林源引用某企业CIO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在AI转型中的真实心态。
在技术快速迭代、竞争日益激烈的AI时代,企业需要的或许不是最超前的技术,而是最稳健的路径。正如林源所言:“企业的每一步转型,都承载着历史的积累与未来的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