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苏科技大学在2025年9月收到关于郭某学术造假的举报时,这位头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光环的首席科学家,早已在校园里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帝国。校方通报中“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的轻描淡写,掩盖不了这场持续两年的荒诞剧——从伪造海外学历到虚构170篇SCI论文,这场学术诈骗暴露的正是中国高校“唯帽子论”评审体系下的系统性溃败。
![]()
郭某的“学术包装术”堪称当代文牍主义的黑色幽默。其简历显示,这位横跨澳日德三国的“学术超导体”,在2023年回国后突然迎来论文井喷,两年间产出比许多学者半生更丰硕的成果。但细究其发表在Acta Materialia的“热点论文”,同行很快发现其中猫腻:实验数据存在明显人为修饰痕迹,引用次数与学术价值严重不符。更讽刺的是,当校方宣称“第一时间启动调查”时,材料学院官网的师资名单早已悄然撤下郭某信息——这种“自查自纠”的速度,远不及网络曝光的传播效率。
在教育部近三年通报的27起学术不端案例中,郭某模式已成典型套路。与某985高校教授篡改实验数据、某“长江学者”抄袭国外论文相比,此案的特殊性在于其“全链条造假”的猖狂:从入职时的学历镀金,到任职期间的论文注水,甚至团队运作都带着传销式扩张的影子。这些“学术投机客”深谙国内评审规则的软肋——海外经历要华丽而不易查证,论文数量要惊人而不必精良,头衔称号要响亮而无需实绩。当江苏科大陶醉于引进“外籍院士”的政绩时,却连基本的学籍验证都选择性失明。
![]()
对比德国马普研究所的“玻璃房”评审制度,国内高校的职称晋升更像一场暗箱操作。海德堡大学曾因一位教授在简历中夸大项目参与度而取消其终身教职,而我们的学术委员会却对郭某团队“6000次引用”的离奇数据视若无睹。这种差异背后是评价体系的根本错位:当国际学界以“代表作制”衡量学术深度时,我们仍在用“论文计数法”催生学术泡沫。某高校人事处工作人员私下坦言:“引进一个‘四青人才’的奖励,抵得上培养十个本土博士的经费。”
要斩断这条学术造假产业链,仅靠“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被动应对远远不够。首先应当建立全国联网的“学术信用黑名单”,将造假者的身份信息、学术指纹与科研项目申报系统强制关联。更重要的是引入第三方背景调查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的海外履历、论文原始数据进行跨国核验。荷兰蒂尔堡大学就曾委托专业机构查出某教授伪造数据的劣迹,这种“学术尽职调查”模式值得借鉴。
![]()
江苏科大在通报中承诺“举一反三”时,或许该重读苏轼《教战守策》中的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当郭某们用PS技术伪造学术证书时,我们的评价体系何尝不是在用“唯论文”的滤镜美化科研政绩?解聘一个骗子容易,难的是打破那个孕育骗子的学术名利场。毕竟,真正需要“解除聘用”的,是这套催生学术投机主义的评价机制本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