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日本把第六艘“大鲸”级潜艇推下水,舷号SS-518,舰名“そうげい”。同一天,防卫省悄悄给三菱重工打款,要求把改良版12式巡航导弹塞进鱼雷管——射程一千公里,能打船,也能打陆地。消息一出,海上自卫队内部有人私下说:“终于不用只靠鱼雷去撞了。”
这不是简单“添新船”。日本潜艇部队过去二十年一直玩“小步快跑”:亲潮级练深潜,苍龙级练静音,大鲸级练锂电加远射。如今锂电、远射、静音三样凑齐,等于把一把短刀换成带消音器的手枪,既能贴脸刺,也能隔岸打。
![]()
为什么急着升级?一句话:中国潜艇数量已经冲过70,2030年还要再添6艘核潜艇。日本若不抢先把手里的22艘常规艇“质量拉满”,届时在第一岛链水下将只剩“被追着跑”的份。
![]()
但常规艇再先进,也有天然短板——跑不快、跟不上航母编队、潜几天就得浮。于是,东京半公开地讨论“是否也要核潜艇”。2025年11月,美军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在东京放话:“如果盟友需要,美国准备好分享反应堆技术。”被点到名的盟友,第一个就是日本。消息24小时内登上日英双语头条,却巧妙避开“核”字,只说“推进技术合作”。这是给选民听的,也是给北京听的:别只盯着大鲸,更安静的家伙可能已经在图纸里。
![]()
很多人担心:日本潜艇会不会跑到中国家门口打“封锁战”?先用鱼雷掐商船,再用巡航导弹敲港口,让长三角、珠三角的货轮出不去。逻辑上可行,操作却像“在别人的泳池里放鳄鱼”。
![]()
第一关是“怎么活”。中国近年把南海、东海变成“水下长城”试验场:海底光纤听音阵、无人潜航器、AI声纹库,一套接一套。2025年10月,美军报告首次承认,中国已在台湾西南海域完成“实时声学成像网”,可把过往潜艇的螺旋桨噪音画成3D图。日本潜艇想混进来,得先问过这条“水声安检门”。
![]()
第二关是“怎么补”。潜艇不是航母,打完导弹得回家重装。日本本土离东海最近的前进港是佐世保,单程也要一天半。中国若用弹道导弹砸码头,或用核潜艇蹲守宫古水道,等于把日本潜艇的“加油站”端掉。没了补给点,再先进的锂电也只能当一次性打火机。
第三关是“怎么收场”。封锁中国海运,等于掐断全球供应链,美国自己的沃尔玛货架也要断货。华盛顿乐见日本增强水下战力,却未必同意它真的把商船打沉——战略威慑与战略自杀,只差一条船的火光。
所以,更可能出现的剧本是“灰色水下对抗”:日本潜艇提前埋伏,搜集中国舰艇声纹;中国核潜艇绕到琉球东侧,给日本自卫队“听个响”;双方互相标记,互相拍照,再各自回家写报告。真正开火的地方,反而是在舆论场:你曝我“潜航威胁”,我晒你“导弹上艇”,一来一回,给国会争取预算。
对于普通人,这场“静音竞赛”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今后看新闻,别只盯着军舰撞艏,要习惯看“水下音浪”。下次若听到“某国潜艇在公海浮出”,多半不是故障,而是故意亮给你看:我在,我听得见,我也能打得到。
故事讲到这里,还剩最后一道思考题:如果日本真拿到核潜艇,第一艘会起什么名?是延续“潮”字辈,还是另开“龙”字系?名字背后,藏着东京对水下战场的终极野心——也藏着北京如何回应的下一颗棋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