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事闹得,去年年底冷不丁冒出个“东亚文化交流研究院”,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递材料,张口就说兵马俑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我还以为看错了日期,是不是愚人节提前到了12月。更离谱的是,他们拿出来的“铁证”,就一块刻着“弓马将校征伐三韩”的模具残片,外加一段谁都没见过出处的古文翻译,署名还是团队里一个叫柳知恩的人手写的“复刻稿”。你要是考古圈外的普通人,可能还觉得“哇,有点意思”,可内行人一看——这不是开玩笑嘛。
![]()
这事儿其实早该警醒了。申遗哪是写篇小论文就能搞定的?从进预备名单到最终评审,少说得折腾三五年。材料要堆成山:历史档案、碳14测年数据、陶土成分分析报告、保护方案,还得有人类学、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支撑。结果他们倒好,连出土地点都不在一条河上——兵马俑在陕西关中,他们说的“神箭陶俑”却在千里之外的东海沿岸,风格也不搭,一个是青绿釉彩、小巧灵动,一个是未施彩绘、千人千面,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
但人家没打算收手。眼看证据站不住脚,居然又抛出个“血统论”:说吕不韦是他们国遗民,秦始皇身上流着“三韩”血脉,所以兵马俑自然算他们家手艺。这话一出,连几位老教授都坐不住了。张教授直接在座谈会上反问:“血统和文化遗产能这么挂钩?那全世界历史人物都得重新认祖归宗了。”李博士更狠,直接点明:“现代基因研究都没往这方向走,你们凭啥断言?”说得台下一片笑。
![]()
中国这边反应也快。专家小组立马成立,考古、陶瓷化学、文物保护一堆顶尖学者凑一块儿。他们甩出的资料才叫硬核:1974年临潼农民打井挖出的第一批陶俑实测数据、全国陶俑分布图、秦陵坑内炭样碳14测年结果,全齐了。更有研究员现场用X射线荧光仪,对比两国陶土里的钾、钙、锶含量,光谱曲线差得老远。你说你凭一块没人见过的残片就想翻盘?
![]()
最后教科文组织发话了:材料补不齐,预备名录免谈。那套花里胡哨的申遗包,怕是要原路退回。可这事也提醒我们,文化不是摆在家里就能高枕无忧的。现在秦陵那边已经开始建数字化档案库,高清三维模型也在逐步开放。毕竟,只有把自家的东西摸得透、晒得明,才没人敢随便拿块破片就来“认亲”。
你说将来还会不会有类似闹剧?谁说得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