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交出一份亮眼财报:总营收1131亿元,连续四个季度突破千亿大关;经调整净利润113亿元,同比暴增80.9%,创历史新高。更令人瞩目的是,智能电动汽车及AI业务收入达290亿元,并首次实现单季盈利7亿元。小米SU7当季交付超10.8万台,环比增长33.8%,其衍生车型YU7更登顶10月中国SUV销量榜首,线下门店覆盖119城402家。然而,就在业绩高歌猛进之际,一场由断章取义引发的舆论风暴,却将雷军推向风口浪尖。
![]()
风波源于一段去年4月的采访片段——雷军一句“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被恶意剪辑传播,迅速演变为“小米重颜值轻安全”的负面标签。面对愈演愈烈的质疑,向来以温和形象示人的雷军罕见连发多条微博强硬回击:“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并强调“好看与安全本可并存”。他晒出2023年旧博,详述小米汽车安全标准:车身高强钢铝占比90.1%、关键部位强度达2000MPa、整车扭转刚度51,000 Nm/deg、电池包14层防护加电芯倒置技术,并附上C-NCAP与E-NCAP双五星认证及真实事故中乘员舱完好、气囊全弹开的案例佐证。
但谣言早已在流量逻辑下野蛮生长。短视频平台恶意剪辑、话题带节奏、AI水军推热、负面热搜发酵——雷军痛批这是一条成熟的“黑公关产业链”,并直言小米因交付量快速攀升,已触及部分竞争对手的核心利益,正遭遇系统性抹黑。与此同时,小米内部也悄然调整策略:任职十年的公关总经理转岗,雷军亲自下场回应争议,标志着公司从“沉默应对”转向“主动出击”。
![]()
尽管技术实力过硬,小米仍难逃公众信任危机。除“颜值第一”争议外,“200km/h瞬间刹停”被指修辞夸张(实测百公里刹停33.76米)、早期空调“巨省电”宣传与实际功耗不符等问题,也让部分用户产生疑虑。行业评价亦两极分化:支持者肯定其2200MPa热成型钢等用料已达国产顶级水平;批评者则指责其“过度营销噱头,脱离真实用车场景”。
面对挑战,小米并未退缩。单季研发投入高达91亿元,全年预计超300亿,研发人员增至近2.5万人,聚焦MiMo-Audio语音大模型与Miloco全屋智能生态。雷军明确未来战略:加速产能爬坡、深化“人车家全生态”布局,并强化法务反制能力,对造谣行为坚决诉讼维权。
这场风波,本质是工业逻辑与流量逻辑的激烈碰撞。车企需要数年技术沉淀才能铸就的安全堡垒,却可能被几秒断章视频轻易瓦解。雷军的愤怒,不只是为小米正名,更是对当下网络环境“情绪先行、事实靠后”的深刻警醒。
![]()
当一辆车的安全需要用事故现场来证明,当企业家不得不亲自下场辟谣,我们或许该反思:在追求流量的时代,是否正在牺牲对专业与真相的基本尊重?小米汽车已驶入快车道,但真正的考验,从来不在赛道,而在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