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期,你连奶茶都要货比三家凑满减,可艺术品拍卖场里,几十块的杯子能拍出千万天价——这不是艺术泡沫,是资本拿着“艺术”当镰刀割韭菜。今天扒透艺术品拍卖的三层游戏,看完别再往坑里跳。
![]()
第一层:线上“薅羊毛”资金盘,几十块道具玩出百亿局
你刷短视频时可能刷到过:“99元抢‘大师茶具’,转手拍卖赚10倍”。别信,这是最基础的收割局。
资本玩家先搭个“艺术品交易平台”,成本5万块就能上线。然后批量定做成本30-50块的杯子、扇子,印上“非遗”“大师手作”的标签,标价99-199元对外卖。等散户买了,平台就开始“控盘”:自己注册几百个账号互相抬价,把一个杯子的“成交价”从100块炒到1万、10万,还在平台里发“某某用户3天赚10倍”的假截图。
散户一看能赚钱,赶紧加仓,甚至借钱买。等平台里的资金池攒到几百万、几千万,玩家直接关服务器跑路——你手里的“大师茶具”,连快递费都不值。
去年某平台就这么玩:上线3个月,靠2000个假账号把“非遗筷子”炒到单双8000元,卷走散户2300多万,最后玩家只判了3年,钱早转海外了。
第二层:线下真假局,“专家鉴定”都是演的
线上骗小钱,线下骗大钱。这层局的核心是“真假掺卖+假鉴定”。
玩家先租个高档酒店当“拍卖会场”,再找几个穿西装的“专家”(其实是500块一天的群演),拿着放大镜装模作样看东西。然后搞“预展”:把1件真货和99件假货放一起,真货标个“天价流拍”(比如真齐白石画标5000万,故意没人买),假货则标“捡漏价”(比如假的标50万)。
等你去看展,“专家”会凑过来:“这画是齐白石弟子的,市场估值最少100万,现在起拍价50万,捡漏啊!”你要是犹豫,旁边立刻有“托儿”举牌加价,逼你跟风。
等你花50万买了假货,想去退?合同里早写了“拍卖品真假自负”,“专家”是“个人意见”,酒店是“临时租赁”——你连告谁都不知道。
北京某“拍卖公司”就这么干:3年骗了120多个散户,最多的一个人花280万买了幅打印的“张大千画”,最后只追回20万。
第三层:顶层金融操作,艺术品是“洗钱工具”
这层是最隐蔽的,跟普通人没关系,但能解释“几十块炒到千万”的离谱价。
比如某老板手里有1亿黑钱,想洗白。他先花10万买个普通瓷瓶,然后找自己控制的拍卖公司,让“托儿”把瓷瓶拍到1亿——看起来是“拍卖成交”,实际钱从老板的黑账户转到拍卖公司的白账户,再以“拍卖款”的名义转回老板手里,1亿黑钱就成了“合法收入”。
还有更狠的:资本把艺术品包装成“金融产品”,比如“某画作份额”,拆分卖给散户,承诺“年化收益20%”。其实这画根本没人要,只是个用来圈钱的“符号”——等散户买了份额,资本直接把钱卷走,连画都不用给你。
2011年某“艺术品基金”就这么崩的:把一幅估价500万的画拆成1000份,每份卖1万,圈了1000万,结果画是假的,基金公司老板跑路,散户血本无归。
普通人怎么避坑?记住这3条
别觉得“我懂艺术”就不会被骗——资本的局比你想的细:
1. 凡是“低买高卖赚快钱”的艺术品平台,直接删:正经艺术品交易不会让你“3天赚10倍”;
2. 线下拍卖先查公司资质:去“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看有没有“拍卖经营批准证书”,没有的直接走;
3. 超过1万的艺术品,先找第三方鉴定:别信拍卖公司的“专家”,去博物馆、权威鉴定机构花几百块做检测,假的直接不碰。
经济不好的时候,“赚快钱”的陷阱最多。艺术品本来是用来欣赏的,别把它当成发财工具——你盯着利润,人家盯着你的本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