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零下30度没有棉被,宋朝之前的人靠什么过冬?答案让现代人破防了

0
分享至



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立刻想回家抱抱自己的羽绒被。

前两天,北京零下15度,我朋友圈里有个人吐槽说:"暖气不够热,被子不够厚,感觉要冻死在三环里了。"底下评论区一片附和,都说自己是"过冬困难户"。

我一拍大腿,这不就是典型的好日子过惯了嘛!要知道,咱们的老祖宗,在宋朝之前别说暖气,连棉被都没有——对,你没听错,棉被这种"基础款",在中国存在了不到1000年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棉花,没有羽绒服,没有地暖,古人靠什么熬过零下几十度的寒冬?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怎么还能在雪夜里写诗作画、悠然自得?

真相可能颠覆你的认知。他们的过冬"神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竟然是纸做的衣服和被子

棉被?宋朝人表示:这黑科技我们真没有

先别急着惊讶,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

棉花这玩意儿,虽然原产地在中国和印度,但真正大规模用来做被子、棉衣,那是宋元时期的事了。而在唐朝及以前,中国本土的棉花都是当观赏植物养的——没错,唐朝小姐姐们觉得棉花"开花好看",压根没想过这玩意儿能保暖。

你要是在汉朝跟人说"棉花做的被子",人家会一脸懵:"啥?那白絮絮能织布?还能填被子?兄弟你是从西域来的吧?"

直到南宋,棉纺织技术才在江南地区小范围普及。明朝朱元璋强制推广种植棉花,棉被这才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宋朝之前,中国人过了几千年"无棉冬季"。

那么问题又来了:没有棉,盖啥?

第一招:把房子建成"保温瓶"

古人又不傻,既然被子不给力,那就从房子下手。

你去过故宫吗?注意看那些宫殿的墙壁,厚得跟城墙似的——普遍在1米以上。这可不是为了防刺客,而是为了保温。墙体越厚,热量散失越慢,这是小学物理。

更绝的是"夹泥墙"技术:两层木板中间填上泥土、稻草、甚至还有碎石,相当于古代的"保温层"。这玩意儿隔热效果一流,外面北风呼啸,屋里还能保持零上。

地面也讲究。富贵人家铺"地衣",就是羊毛织成的地毯,厚达几厘米,踩上去软和又保暖。普通人也没闲着,用稻草、麦秆铺地,再糊上一层泥,虽然简陋,但总比光脚踩在冰凉的地上强。

最绝的是"火墙"系统——在墙里砌烟道,外面烧火,热气在墙里循环,整面墙都是暖气片。西安的唐代大明宫遗址,就出土了这种"集中供暖"设施。皇帝老儿冬天在宫里,穿单衣都能出汗。

不过,这毕竟是皇家待遇。普通老百姓咋办?他们有更接地气的办法。

第二招:把"羽绒服"穿在最里面

没有棉花,不等于没有"高保暖材料"。

古人在穿衣上分三层:外层防风,中层保暖,内层吸湿

外层好说,皮袄、毡衣。游牧民族的朋友早就贡献了技术——用羊皮、狗皮做大氅,风雪不侵。汉人贵族爱面子,用丝绸面子,里面填""。

等等,"绵"是啥?

此绵非彼棉。这里的"绵"指的是丝绵——蚕吐丝结茧时,那些次等的、不能织绸的茧,被水煮后拉松,塞进衣服里。保暖效果秒杀棉花,但贵得离谱。一件丝绵袄,够普通人家吃半年。

所以普通人用啥?麻衣,而且是多层麻衣。棉花没普及前,中国人主要穿麻。冬天就玩命往身上套,穿个七八层,靠厚度硬抗。虽然笨拙,但总比冻死强。

最骚的操作来了——纸衣。

你没看错,就是纸做的衣服

唐朝和宋朝的记载里,明确提到"纸衣、纸袄、纸被"。这纸不是咱们写毛笔字那种宣纸,而是用楮树皮做的厚纸,韧性极强。多层纸糊在一起,做成衣服,防风防水,关键还保暖

《文苑英华》里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收到过僧人送的"纸被",高兴坏了,写诗夸耀:"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意思是:这纸被围着身子过冬,比狐狸腋下的毛还白,比丝绵还软!

宋朝的《东坡志林》里,苏轼也提到过"纸被"。他甚至说:"纸被蒙头睡,今朝是早春。"——把脑袋蒙在纸被里,暖和得都以为是春天了。

当时穷人家穿不起皮袄,纸衣就是顶配。轻便、便宜、保暖,堪称古代"优衣库"。



第三招:移动的"小太阳"

衣服和房子再保暖,也挡不住寒潮。古人还有一堆"取暖神器"。

手炉:铜制小炉子,里面烧炭,外面有套子。富贵人家用精致铜炉,刻花镶玉;普通人用陶土炉。相当于古代的暖手宝,出门揣怀里,写字放案头。

脚炉:和手炉差不多,但更大,专门暖脚。睡前把脚炉放被窝里,等暖和了再睡。不过得小心一氧化碳中毒,古人为此专门设计了"香炉盖",控制通风。

熏笼:这个更高级。一个竹编的罩子,罩在炭盆上,人把脚搭在上面。既能取暖,还能熏香。李清照在《醉花阴》里写"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那"金兽"就是熏笼上的装饰。

汤婆子:铜或锡做的扁瓶子,灌上热水塞被窝里。这个最安全,没有中毒风险。一直用到民国时期,是中国人过冬"续命神器"。

最奢侈的是"温室":汉代就有"温室殿",墙壁用花椒和泥涂抹,既能保温又有香味。地上铺地毯,挂锦帐,点香料。皇帝在里面宴饮作乐,外面冰天雪地。

第四招:靠吃,把自己吃成小火炉

你知道为啥北方冬天爱吃羊肉、喝烈酒吗?这不是口味问题,这是生存策略。

古人发现,高热量食物能"御寒"。《礼记》里就规定,天子冬季要"食黍与彘"(吃黄米和猪肉),因为"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简单说就是吃撑了不怕冷。

具体到平民,就是多油、多肉、多酒

唐朝的《四时纂要》记载,入冬后要"作醃肉、腊肉、干鱼",储备脂肪。穷人吃不起肉,就吃豆类、粟米,配上生姜、胡椒等辛香料,刺激血液循环。

喝酒更是普遍。不是现在这种红酒啤酒,是烈度米酒和烧酒。一口下肚,浑身发热。武松打虎前喝的那十八碗酒,除了壮胆,也是实打实的"取暖神器"。

文人雅士则有"围炉夜话"的传统:弄个小炭炉,上面烤红薯、花生、栗子,温一壶酒,三五好友边吃边聊。既饱了口福,又暖了身子,还附赠风雅。

第五招:心态好,就不冷

这一点,可能是古人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你翻翻唐诗宋词,写冬天的多了去了,但很少有抱怨冷的。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那是浪漫;柳宗元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孤傲;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是温馨。

他们真的不冷吗?柳宗元被贬永州,那地方冬天湿冷,他一个北方人,能好受?但他就是能写出"独钓寒江雪"的句子,把苦难过成诗。

苏轼更绝。他被贬到黄州,穷得叮当响,自己盖房子,取名"雪堂"。冬天没炭火,他就"半夜不眠听风竹,拂檐高竹韵秋声"——不睡觉,听竹子被风吹的声音,美其名曰"欣赏自然"。

这不是阿Q精神,这是用精神状态对抗物理寒冷。心热了,身子就不那么冷了。

最扎心的真相:熬不过去的,都死了

写到这里,必须说点残酷的。

那些"古人聪明智慧"的故事,只记录了活下来的人。真实的历史是,每一场寒潮,都是一场大屠杀。

《汉书》记载,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九月,关东大水,民多饥寒而死"。唐朝天宝年间,"是冬,无雪,大寒,人多冻死"。明清时期的"小冰期",更是导致人口锐减。

穷人冬天是真的"熬"。没有火墙,没有丝绵,没有纸衣,只能靠一身正气硬抗。晚上全家挤在一张床上,盖稻草、破毡片。天亮时,有人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所以古人重视"赈灾"和"施粥"。朝廷有规定,冬季要开放官仓,给穷人发放"寒衣"。寺庙会设粥棚,富人会"施炭"。这不是慈善,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措施。



尾声:我们真的更幸福了吗?

回到开头那个在北京吐槽暖气不够热的朋友。

我后来给他发了篇文章,讲1950年代北京冬天有多冷,老百姓靠煤球炉取暖,窗户漏风就用报纸糊。他看完沉默了半天,回我:"这么一比,我好像生在福窝里了。"

是啊,我们今天有暖气、有羽绒被、有地暖,却越来越"怕冷"了。20度就喊冷,15度就喊要冻死了。古人零下30度靠着纸衣、稻草、一身正气熬过来,还顺带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这说明了什么?

技术让人更舒适,但也让人更脆弱。

古人那种对天地的敬畏、对苦难的忍耐、在绝境中寻找诗意的本领,正在从我们的基因里慢慢消失。我们享受的温暖,是建立在整个工业文明之上的。一旦停电、停气,多少人会手足无措?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要回到烧炭取暖的年代。但了解这些历史,至少让我们明白:幸福不是理所当然的。

这个冬天,当你窝在温暖的被窝里刷手机时,不妨想想那些穿纸衣、盖稻草的祖先。他们熬过了几千个寒冬,才给了我们抱怨"暖气不够热"的资格。

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其实也没那么冷了?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日关系紧张:日本电影却在中国夺冠,票房井喷青少年疯狂观影!

中日关系紧张:日本电影却在中国夺冠,票房井喷青少年疯狂观影!

影像温度
2025-11-17 11:27:12
突然反转了!限制锗和镓出口后,荷兰:我们被“坑惨”了

突然反转了!限制锗和镓出口后,荷兰:我们被“坑惨”了

疯狂小菠萝
2025-11-19 14:46:15
浓眉仅打5场+汤神得分新低!独行侠被曝全面重建,交易已成定局

浓眉仅打5场+汤神得分新低!独行侠被曝全面重建,交易已成定局

奕辰说球
2025-11-19 11:24:21
人社部:技能等级挂钩薪资

人社部:技能等级挂钩薪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8 13:23:13
刚上飞机,看到自己位置上坐着个大妈,我默默掏出购票截图

刚上飞机,看到自己位置上坐着个大妈,我默默掏出购票截图

小秋情感说
2025-11-19 13:52:40
官宣!不打了!再见吧,莫兰特

官宣!不打了!再见吧,莫兰特

篮球教学论坛
2025-11-19 15:25:16
勇士又把文班亚马“废了”,这下马刺百分百跌出季后赛资格区…!

勇士又把文班亚马“废了”,这下马刺百分百跌出季后赛资格区…!

田先生篮球
2025-11-18 22:32:34
随着中国香港1-2出局+印度垫底,亚洲杯24强定20席:国足早早晋级

随着中国香港1-2出局+印度垫底,亚洲杯24强定20席:国足早早晋级

侃球熊弟
2025-11-19 03:22:46
赴日旅游男子称:不在乎政府呼吁,花钱是其自由,认为日本很安全

赴日旅游男子称:不在乎政府呼吁,花钱是其自由,认为日本很安全

扶苏聊历史
2025-11-19 10:00:55
泰王访华实属无奈?开口就是三大需求,中国不会轻易松口

泰王访华实属无奈?开口就是三大需求,中国不会轻易松口

古事寻踪记
2025-11-17 07:28:16
著名表演艺术家在表演时突然倒地,被送医后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

著名表演艺术家在表演时突然倒地,被送医后经全力抢救无效去世

极目新闻
2025-11-16 16:38:13
美驻日大使: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就让十四亿人陷入饥荒

美驻日大使: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就让十四亿人陷入饥荒

荆楚寰宇文枢
2025-09-28 21:58:22
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光子:抱歉,我一瞬间就能到地球

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光子:抱歉,我一瞬间就能到地球

宇宙时空
2025-11-18 09:43:25
印军官:当中国武力解放台湾,印度不仅要夺取西藏,还要吞噬新疆

印军官:当中国武力解放台湾,印度不仅要夺取西藏,还要吞噬新疆

近史博览
2025-09-22 15:47:35
全运会女排最牛夫妻教练,丈夫带队夺冠,妻子带队已冲进决赛

全运会女排最牛夫妻教练,丈夫带队夺冠,妻子带队已冲进决赛

老高说体育
2025-11-19 11:45:26
日本官员来华磋商后,中国立场改变,再叫停两件事

日本官员来华磋商后,中国立场改变,再叫停两件事

星辰夜语
2025-11-18 20:35:15
国产光刻胶上市暴涨310%!

国产光刻胶上市暴涨310%!

中国半导体论坛
2025-11-19 12:45:39
055抵近日本!解放军报:若武力介入,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055抵近日本!解放军报:若武力介入,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青辉
2025-11-19 15:08:59
斯普利特:让杨瀚森次节出场是计划好的,他能带来不同的打法

斯普利特:让杨瀚森次节出场是计划好的,他能带来不同的打法

懂球帝
2025-11-19 15:57:15
11月,深圳又一家精密大厂宣布停止经营了

11月,深圳又一家精密大厂宣布停止经营了

微微热评
2025-11-19 13:44:44
2025-11-19 16:23:00
阿燕姐说育儿
阿燕姐说育儿
分享育儿
637文章数 269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男子吐槽乱插队被80多岁老人打伤 对方喊话"谁敢拦我"

头条要闻

男子吐槽乱插队被80多岁老人打伤 对方喊话"谁敢拦我"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又反转!曝喻恩泰出轨美女律师

财经要闻

黄金税改两周,水贝低价神话终结?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时尚
本地
房产
旅游
游戏

冬天出门的底气,袜子给的

本地新闻

第十二届影展携手重庆来福士丨两江交汇,光影共生

房产要闻

29.4亿!海南“地王”片区,要卖超级宅地!

旅游要闻

安徽肥东:新地名串出新风景

KK官方对战平台StarsWar12线下赛圆满结束,传奇不老,战魂不灭!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