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郑亚雷)“疼得吃不下饭,这半年我们带着父亲辗转多家医院和科室,体重掉得厉害,当时都快绝望了……”回忆起父亲的求医经历,患者家属仍心有余悸、感慨万千。这位被病痛反复折磨的老人,是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原本平静的晚年生活,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剧烈腹痛被彻底打乱。
![]()
半年求医无果 全家陷入焦虑
半年前,老人毫无征兆地开始出现剧烈腹痛,进食后疼痛更是加剧,逐渐发展到无法正常进食。家人心急如焚,带着他先后前往多家知名三甲医院的消化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就诊,还住院观察治疗了许久。然而,每次都被诊断为“脂膜炎”,可按照该病症进行对症治疗后,效果却微乎其微。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老人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消瘦得愈发明显,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一家人四处奔波求医,却始终找不到老人腹痛的真正原因,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无助之中。
精准诊断 揭开“腹痛谜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和家属得知西安大兴医院渭水园院区消化内科胡文华主任在消化系统疑难病症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擅长为高龄患者制定精准诊疗方案。一家人仿佛看到了最后一丝希望,决定前往求助。
到院后,胡文华主任耐心细致地询问老人的病史,认真查看过往的检查报告。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他敏锐地察觉到,单纯的脂膜炎根本无法解释老人持续加重的腹痛和严重消瘦,背后肯定隐藏着未被发现的病因。于是,胡文华主任建议老人住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并第一时间联系了自己的导师、全国消化领域的权威专家郭学刚教授。
郭学刚教授接诊后,与胡文华主任共同对老人的病情进行研判。他们一致认为,之前的检查未能全面覆盖病灶。在两人的精准安排下,老人接受了增强CT检查。检查结果清晰地显示:胆总管占位性病变,高度怀疑胆总管癌。这一发现,终于揭开了困扰老人半年的病痛之谜。
![]()
微创手术 重燃生活希望
考虑到老人已85岁高龄,身体根本无法承受十二指肠、胆总管、部分胰腺切除及胆肠吻合这样的大型手术。郭学刚教授和胡文华主任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决定采用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支架置入的姑息性治疗方案。
手术当天,胡文华主任凭借精湛的技术,熟练操作内镜,精准抵达病灶部位。他先通过造影剂显影确认占位范围,再用专用毛刷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癌。随后,胡文华主任精准地置入金属支架,成功撑开了狭窄的胆管。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完全契合老人的身体状况。
令人欣喜的是,支架置入后的第二天,老人的腹痛症状便立竿见影地消失了,终于能够正常进食。看着老人慢慢恢复食欲,精神状态也日渐好转,家属激动不已,纷纷向医护团队表达感谢:“没想到困扰父亲半年的病痛,一次微创手术就解决了,是你们给了老人重新正常生活的机会!”
![]()
“带瘤生存” 提高生活质量
胡文华主任介绍,对于高龄晚期肿瘤患者来说,“带瘤生存”已成为重要的治疗理念。此次治疗并没有追求激进的肿瘤切除,而是通过精准的微创干预,解决了患者最迫切的疼痛、进食困难等问题,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今,老人已顺利出院,能够正常饮食和生活,家属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这场跨越半年的求医之路,最终在西安大兴医院渭水园院区消化内科团队的精准诊治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更多高龄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科普小课堂:ERCP与胆管支架,高龄患者的“微创希望”
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是消化内科的四级高难度手术,被称为 “胆胰疾病的微创诊疗利器”。它通过口腔插入内镜,经食管、胃、十二指肠到达胆管开口,再通过内镜通道进行造影、取石、活检或支架置入等操作,无需开腹即可处理胆胰系统疾病。
而胆管支架置入术,则是针对胆管狭窄或梗阻的关键干预手段。像本案例中,老人因胆总管肿瘤导致胆管狭窄,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进而引发剧烈腹痛、进食困难。置入金属支架后,狭窄的胆管被撑开,胆汁能顺利流通,症状自然快速缓解。这种微创方式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合高龄、身体基础条件差无法耐受大手术的患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