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融情千年文脉,光影焕彩万古雅章” ——“诗间·筝诉”沉浸式光影音乐会
2025年11月16日晚,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场,一卷弦音与光影交织成流动的诗画——“诗间·筝诉”沉浸式光影音乐会圆满落幕。该音乐会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主办,音乐系承办。作为第三届京师音乐周、第八届传统文化月的核心活动,本场音乐会由艺术与传媒学院青年教师冯晓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刘鹏博担任导演,北京师范大学“铄鸣筝语”乐团的演奏者担任演员。以“唐宋风骨—英雄史诗—古韵新声”为脉络,将传世诗词与同名筝乐深度耦合,并且以跨界创新形式,让千年文脉在当代舞台上鲜活绽放。
篇目一:日照筝鸣,唐宋风骨
开场曲目《春江花月夜》通过古筝,笛箫,和舞蹈的共同演绎,将听众从开篇引入“诗画同境”的氛围里。它以张若虚同名唐诗为魂,铺展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东方意境——从潮水初涨到明月当空,从花林似霰到汀上白沙。旋律与光影交织,“空明、悠远、缠绵”的水墨长卷里,既藏着唐人对宇宙时空的哲思,也裹着东方美学中“物我相融”的诗意。
![]()
《枫桥夜泊》筝曲把诗歌的文学意境以音乐形式具象化,实现了诗与乐的完美融合。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绪,通过古筝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曲中旋律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恰如诗人的羁旅之愁。古筝声部采用复调形式与钢琴声部完美结合,诗人的情绪也从深深的羁旅之思中逐渐归于平静,让人触景生情又意犹未尽,留下诸多遐想。
![]()
《云裳诉》与《长恨歌》的情感脉络相契合,借古筝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开篇舒缓悠扬的旋律,铺展二人“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的柔情蜜意,恰似诗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缱绻;旋律转急后进高潮,诉尽安史之乱中“六军不发无奈何”的分离之痛;终章低沉哀伤的收尾,则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怆余韵,让这段传奇的爱与憾,随筝音直抵人心。
![]()
篇目二:江风入颂·英雄史诗
《定风波》开篇旋律舒缓却藏着细碎的“颤音”,恰似词里“莫听穿林打叶声”的雨骤风狂,暗喻人生逆境的纷扰;中段节奏转向从容,古筝与钢琴的协奏渐趋平和,宛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坦荡。弦音里的舒展张力,正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尾声旋律渐淡却余味悠长,如“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释然——整首曲以音声的“收放”,将词作里“于逆境中守旷达”的文人风骨,织成了可闻的通透与从容。
![]()
《临安遗恨》以筝音诉尽《满江红》的家国悲怆,使得意境与词作高度共振。低回呜咽的开篇旋律,似“靖康耻,犹未雪”的沉郁悲愤,藏着对故土沦陷的痛惜;急促攀升的中段节奏,筝弦铿锵,如“怒发冲冠,凭栏处”的慷慨激昂,尽显岳飞“收拾旧山河”的壮志;陡转苍凉的尾声,对应“欲将心事付瑶琴”的壮志难酬,余韵里满是“报国无门”的千古遗恨,让英雄的赤胆与悲怆随弦音直击人心。
![]()
《霸王别姬》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是作曲家方健 “筝戏”系列的第二首作品。该作品以同名京剧为音乐创作线索,展现出以花脸所饰霸王的念白及戏曲动作设计,与虞姬的古筝音乐之间的巧妙结合。作品用历史演绎故事的形式,以全新的民族室内乐视角进行艺术创作,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效果。
![]()
《卧虎藏龙》以古筝为笔,将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糅合。指尖弦动间,大漠飞扬的侠情意境与隐忍深沉的思念哀愁随筝音层层铺展,既延续了独属于东方文化的底色,更以古筝的灵动质感赋予作品新的艺术张力。
![]()
篇目三;时空弦吟·古韵新声
《将进酒》通过复原的古乐器“筑”演绎出盛唐的豪迈气势。乐曲通过疾速的击弦与滑音技法,再现黄河奔涌的壮阔意象,金石之声与苍凉韵味,完美呼应了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磅礴气势。
![]()
![]()
当最后一缕筝音落定,剧场光影与弦音的余韵仍绕梁不散。这场“诗间·筝诉”,既是千年文脉的当代转译,更是传统艺术“破圈”的生动注脚——弦音未止,古韵新声仍在继续。
![]()
从“技法演练”到“艺术创构”:学生不再局限于琴房里的重复练习,而是投身于从零到一的艺术创作全过程。项目期内,学生团队独立创作了超10首融合筝曲节目,完成了整场音乐会的文学脚本、录音混音、视觉设计的实现。这种完整的项目历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从单一的“演奏技能”升华为集“创作、编排、导演、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构建能力。
![]()
“诗间·筝诉”音乐会艺术总监、策划、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主任朱杰教授表示:“’诗间·筝诉’案例的根本特色在于,它能够成功地将一个优秀的艺术创作项目,转化为一个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型。它提供的不是一门课,而是一套可复制的、能够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和创造力的教学生态系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科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具有革命性的“北师大方案”。
“诗间·筝诉”音乐会导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教师冯晓婧在音乐会结束后感慨:“在本次音乐会中,交互式光影技术已经不是简单的展示工具,而是与古筝、诗词平等交融的艺术语言本身。它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美学耦合”。该教学案例,使“音乐可见,诗词可听,光影可诉”。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创造了全新的艺术体验,更教会了学生如何将前沿技术作为表达文化内涵、创新艺术形式的核心手段,而非炫技工具。”
(来源:中国音乐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