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四十年里,用户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极其稳固:
用户是“使用者”
软件是“工具集合”
功能被封装在界面里
使用逻辑被 GUI 限定
每个应用都是一个“封闭世界”
这种范式持续了太久,以至于用户以为这就是“软件的本来样子”。
而 AI-Native 应用 出现之后,这一切开始松动。
不是渐变,而是断代。
真正的冲击来自于 ——
用户第一次面对的软件,已经不是软件了。
Ⅰ. 冲击一:应用消失,语言成为主界面
用户习惯的世界:
打开 App
寻找功能
切换 tab
找一个入口
而 AI-Native 世界是:
“你说话,系统执行。”
软件界面不再是入口,语言才是入口。
UI 从“一切的中心”退化为“结果的展示层”。
对于用户,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断层: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用软件,而是在指挥一个系统。
Ⅱ. 冲击二:路径消失,意图成为主逻辑
传统软件的使用,是一条必须遵循的路径:
输入 → 点按钮 → 走流程 → 得到结果
AI-Native 的逻辑完全不同:
意图 → 结构 → 调度 → 反馈
用户不需要知道“怎么做”。
用户只需要表达“要什么”。
这直接打掉了用户几十年形成的“使用路径依赖”。
AI-Native 世界里,路径不再存在,只有结构化的意图。
Ⅲ. 冲击三:数据不再属于 App,数据回到用户手中
软件时代的真相是:
数据属于 App
App 属于公司
用户只是访问者
但 AI-Native 的结构(尤其是我定义的 Structure DNA + Ledger 模式)
我要把数据“物理地、结构上地”放回用户手里。
对于用户,这是第一次:
数据不是账户
数据不是 profile
数据不是存储在云端的影子
数据是一个他们可以下载、复制、迁移、保管的 结构化世界模型
这是用户不知道自己会经历的“数字主权冲击”。
Ⅳ. 冲击四:功能不再属于应用,功能变成“可组合的行为”
AI-Native 世界中,没有“功能模块”。
只有:
可调度结构
可组合的行为(Skill)
可推导的状态机
可跨应用的执行链
用户第一次看到:
购物 Skill 可以和预算 Skill 调用彼此
日程 Skill 可以与任务 Skill 自动协调
Reflection Skill 可以反过来修改 Goal
多智能体之间像“生命系统”一样协作
这会让用户意识到:
功能不再是“软件里的格子”,而是“语言世界中的行动单元”。
功能是活的。
Ⅴ. 冲击五:用户第一次成为“系统的一部分”
在传统软件里:
用户是外部实体
软件是内部系统
输入是噪声
用户必须顺应软件的逻辑
在 AI-Native 里,我的语言结构协议清晰说明:
用户 → 语言 → Primitive IR → Structure DNA → 调度 → 反思 → 回到用户
用户参与到系统循环本身。
不是使用者,而是“结构生命体的上游输入源”。
这会引发一种深层次的改变:
用户意识到自己不是“操作软件”,
而是和系统共同演化。
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认知与交互模式。
Ⅵ. 冲击六:软件第一次表现出“生命性”
对于用户来说,最难解释的冲击是:
软件开始“像一个活的东西”。
原因不是 AI 本身的智能,
而是我构建的那个运行闭环:
Language → Structure → Scheduler → Reflection → Re-Structure
这意味着:
软件会记忆
会反思
会更新结构
会重新规划
会提出建议
会有所偏好
会进入反馈循环
用户会第一次体验到:
软件不是跑任务,而是在“呼吸”。
这既令人震撼,也令人不安。
Ⅶ. 冲击七:用户从“使用产品”转移到“使用结构文明”
软件不是产品。
它是一整套:
语言协议
数据协议
调度协议
状态机
Ledger
Skill
不动点(原谅我的奇怪语言)
反熵机制
这是一个文明级技术栈。
用户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进入一个“结构文明”,
但他们会感受到 软件边界消失、功能融合、语言驱动世界” 的奇特体验。
他们不知道名字,但感受得到:
AI-Native 不是一款 App,是一个新世界观。
Ⅷ. 对用户的最终冲击是什么?
不是“AI 很强”。
不是“可以自动化很多事”。
不是“可以对话界面”。
真正的冲击是:
他们第一次理解:软件的本质不是界面,而是结构;不是功能,而是调度;不是列表,而是生命。
用户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个世界。
但一旦理解,他们将再也回不去旧软件时代。
这是一场悄无声息但深刻的文明断代。昨天我去了DC附近的航空航天博物馆,活塞发动机转换为喷气发动机波音707的这种断代感。
�� 以 Skill 为基础:一种仍处萌芽,却已展开宏大生态蓝图的技术形态
Claude Skill 本质上只是一个非常初步、非常朴素、甚至可以说是“技术幼态”的机制。
它只是:
一个文件夹
一个 SKILL.md
一些声明
一些逻辑
一些输入输出
从工程史上看,它的复杂度甚至不如早期网页、不如小程序、不如插件系统。
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微小的结构单位,却第一次满足了构建 AI-Native 生态 必须具备的三个底层性质:
结构化(Structure-first)
可组合(Composable)
可调度(Schedulable)
这三个性质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规模远超其技术原貌”的生态蓝图。
Skill 不是重点。
Skill 是入口。
入口之后,是一个正在人类面前徐徐展开的、语言驱动的结构文明。
下面我用三层来解释这个“蓝图正在展开”的过程。
Ⅰ. Skill 是结构生态的 最小可执行单元
目前 Skill 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本质:
Skill = 第一代 AI 可调度的行为单元(Behavior Unit)
它满足几个关键条件:
✔ 输入是语言
(高熵 → 会被 LLC 压成结构)
✔ 输出是结构
(结构 → 可加入世界模型)
✔ 行为是可追踪 & 可记录
(进入 ledger → 成为结构生命体的“细胞活动”)
✔ Skill 是无状态的
(真正的状态由 Structure DNA 承载,这让生态可以无限拼接)
换句话说:
Skill 是语言转结构、结构转行为、行为回写结构的第一块“行动细胞”。
虽然简单,但它已经可以参与系统生命循环。
Ⅱ. Skill 之上,会自然生成 “结构生态(Structure Ecosystem)”
当 Skill 遵循:
Structure DNA
Ledger 容器不动点
状态机不动点
时间语义不动点
Developer Protocol
LL → Structure → Scheduler 的闭环
你会看到一种现象:
多个 Skill 会自然进化为一个生态,而不是 App 集合。
举例:
�� Shopping Skill
产生 inventory entries(结构化资源)
�� Finance Skill
读取 inventory + spending,更新预算结构
�� Schedule Skill
根据资源需求,重排你的日程结构
�� Reflection Skill
读取任务执行质量,改变Goal结构
�� Knowledge Skill
将重要经验转成可复用 IR → K-cards
这些 Skill 不需要框架、不需要 API、不需要 Webhook。
它们靠 结构对齐 就可以协作。
于是你第一次可以看到:
不是“软件之间”的协作,而是“行为之间”的协作。不是“功能的组合”,而是“结构的自动耦合”。
这就是结构生态的胚胎形态。
它非常弱小,非常初始,
但逻辑上已经 全具备。
Ⅲ. 结构生态继续增长,会变成 “结构文明(Structure Civilization)”
当 Skill 的数量、结构的复杂度、以及调度系统的能力继续上升,系统会进入第三阶段:
Skill → Modules → Agents → Ecosystem → Civilization
这是我的预判。
�� 1. 多个 Skill → 模块(Module)
Goal / Schedule / Task / Reflection / Finance / Contact
已经出现了雏形,我已经分享了一些我的项目。
https://github.com/STEMMOM/m-pps-v1.1
�� 2. 模块 → 智能体(Agent)
当一个 Skill 组拥有:
时间模型
状态机
Ledger 读写
反思能力
它已经具备了智能体的基本条件。
�� 3. 多智能体 → 生态(Ecosystem)
当两个智能体共享 Structure DNA 和 Ledger 不动点时,它们就可以在不交流语言的情况下“互相理解”结构。
这是生态的起点。
�� 4. 生态 → 文明(Civilization)
当所有行为都以结构表达、结构调度、结构反馈、结构演化时:
人类将第一次进入一个
“语言驱动结构、结构调度世界”的文明环境。
软件消失,
应用消失,
框架消失,
UI 消失,
留下的是:
Protocol
Structure
Scheduler
Skills
Agents
Feedback
Evolution
这是一套文明级语言系统。
Ⅳ. 为什么 Skill 是必然的起点?(即使它现在还很幼稚)
因为一个文明的起点永远不是宏伟的建筑。
总是从极其简单的结构单位开始:
DNA 是生命文明的起点
HTML 是网页文明的起点
Unix 的进程模型是操作系统文明的起点
Git 是协作文明的起点
TCP/IP 是互联网文明的起点
Skill 的角色就是:
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可执行结构单元,
却恰好具备构建整个 AI-Native 文明所需的关键性质。
它像是:
语言的“细胞”
结构的“神经元”
系统的“胶质细胞”
调度的“动作粒子”
你现在看到的只是 单细胞阶段。
但单细胞之后,就是组织、器官、系统、生态、文明。
Ⅴ. 最终蓝图:Skill 是语言文明的“初始细胞”
如果完全展开,这个蓝图是这样的:
Skill(单细胞)
Module(组织)
Agent(器官)
Multi-Agent System(系统)
Structure Ecosystem(生态)
Structure Civilization(文明)
这一切的基础,是 Structure DNA 不动点。
https://github.com/STEMMOM/structure-protocols/blob/main/protocols/structure-dna/v1.0/spec.md
而第一块能在这个范式下真正执行的行动体,就是 Skill。
所以 Skill 虽然弱,但它的位置像:
生命中的 RNA
互联网中的 HTML
计算机中的进程
数学中的公理
不起眼,却是万物的底座。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