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及时接收通知
信息来源:雅安市融媒体中心
深夜的村庄被暴雨笼罩,刺耳的喇叭声猛然划破雨幕,紧接着是村干部挨家挨户的拍门声和呼喊声。在芦山县,正是这些听起来有些“土”却无比直接的声音,一次次跑赢了灾害,守住了千家万户的平安。
在川蜀腹地的群山褶皱间,芦山的名字曾与地震、山洪的伤痛紧密相连。而今,这个四川省唯一获评“2024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的县,凭借一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彻底革命,重新定义人与灾害的相处之道。
![]()
芦山县综合减灾主题公园
智慧大脑:刚柔并济织密网
在芦山县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宛如一幅动态“风险解剖图”,全县的山川河流与6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动态在此同步呈现、实时感知。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局长何劲站在屏前,目光随着数据流移动。他见证了这个山区小县从被动防范灾害,到主动驾驭风险的深刻转型。“我们的防灾体系就像一张会思考的安全网。”何劲说。
这张智慧网以县级指挥中心为“城市大脑”,8个乡镇(街道)平台为“区域神经”,N个村级微站为“末梢触点”,构建起5分钟应急响应圈——预警指令可穿透三级行政层级,直达每位村民。
“智慧防灾不是硬件堆砌,而是风险的前置解构。”何劲如此阐释“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机制的核心要义。
这背后,是25个部门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气象、水文、地质信息的智能融合;是853个基层网格与1426名网格员织就的精密网络,将防灾触角延伸至每个院落,完成从“人海战术”到“精准滴灌”的范式转换。
体系的生命力,还藏在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细节里。
随着施工声响起,芦阳街道原大同村小学的操场上,两台挖掘机正挥动铁臂拆除旧围墙。“注意保留那排香樟树,将来要改成避难场所的休闲区!”透过扬起的尘土,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不久的未来,这里将变身“五有”标准应急避难场所。
“目前,全县创新利用闲置小学、村委会等国有资产打造的常态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已经建成15个。”芦山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说,“现在群众转移过来,不仅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还能用上卫生厕所、享受到医疗保障,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据了解,依据应急管理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芦山县系统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推进县、片区、乡镇(街道)三级综合性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确保县级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率达辖区应急避难总人数的60%,室内容纳比例不低于总容量的20%。目前,芦山县正在对99个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标准化改造。
工作人员介绍:“从电源保障到直升机起降点建设,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检验,真正回应群众对安全环境的期待。”
![]()
综合减灾科普知识进公园
与时间赛跑:预警“尖兵”立奇功
从制度设计的“顶层思考”到基层应用的“实战答卷”——防灾减灾的预警制度在芦山精准“发声”,通过顺畅的响应机制让群众快速“接招”、合力避险。
看着村里高悬的高音喇叭,以及灾后重建新建的农村公路,太平镇大河村党支部书记何培友想起去年发生的那场泥石流灾害仍感到后怕。
大雨浸透的记忆里,最清晰的是穿透雨幕的喇叭声和村干部挨家挨户拍门的急促声响——正是这些声音,把全村人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时间回到2024年9月15日,太平镇的雨已经从白天下到了傍晚。市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的屏幕上,降雨量数字还在不断跳动,当数值突破“准备转移”阈值的瞬间,预警信息立即推送至山洪灾害各级责任人的手机。
几乎同时,雅安市“户户响人人响”系统也迅速响应——全县高音喇叭猛地刺破雨夜:“9月15日晚至16日晚强降雨继续,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次生灾害……”
大河村的夜,被这突如其来的预警撕开一道口子。“突发性地质灾害”“泥石流”等字眼裹着雨水,砸进村民们半梦半醒的耳朵里。一时间,警报声、拍门声此起彼伏,被叫醒的村民也纷纷加入敲门行列。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向安全地带有序转移。
与时间赛跑!雅安应急部门新创的“户户响人人响”系统,在大河村首次实战就立了功。
这套系统是“7·20”山洪泥石流灾害后,为构建现代化应急体系而量身打造的。它盘活全市群众、企业等社会网络资源,通过安装AI摄像头接入统一平台,24小时盯着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点、河道等关键区域。靠前端摄像头加后端智能算法,能监测人员缺失、区域入侵,还能自定义语音预警,让预警信息精准发送到群众手机上。
“现在村里一共有5台高音预警喇叭、4组雨量监测预警器和180个摄像头,这些设备织就了一张严密的监测预警网,覆盖了大河村的每一个角落。”何培友补充道,除了技术设备的支撑,村上还配备了监测责任人400余名,分布在村里的各个关键位置,密切关注着周边环境的变化。
科技是精准的“千里眼”,基层则是可靠的“行动派”,防灾的实效藏在每一次预警与响应的无缝衔接里,化作村民们灶台上升腾的烟火气、屋檐下晾晒的谷粒和深夜安心入眠的鼾声。
![]()
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应急避难场所
![]()
芦山县飞仙关镇应急避难场所
从村口到课堂:安全意识入人心
防灾减灾不仅是宏大部署,更是扎根于芦山乡土、融入村民的日常。
天已凉,在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河心组聚居点的院坝里,村民们三三两两围了过来,或站或立。青龙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刚坐在人群最前面。
“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说说汛期过后的安全事——上个月芦山刚刚发生了4.7级地震,咱们得绷紧防震减灾这根弦,秋冬天干物燥,取暖用电量增加,防火也不能大意。”
话音刚落,村民张大姐就举起了手:“王书记,地震来了屋里哪儿最安全?我家孙子还小,真遇上了怎么抱他躲避?”
王刚立马接过话茬,再次从室内承重墙根、结实家具旁的避险位置讲到抱孩子的正确姿势。
各类防灾减灾知识成为村里的“老生常谈”。尽管各类防灾知识村民都能说上几句,但王刚仍不断重复着说,“记住哦,听见地震预警或闻到焦糊味,先判断情况再行动,防震往空旷地带跑,防火先关电源,千万别慌了手脚。”
像这样的防灾减灾坝坝会,在青龙场村并不局囿于一地,在村里的各个聚居点、活动广场,时常能看到王刚带着村干部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的身影。
青龙场村坐落在纱帽山脚下、芦山河畔,河谷平坝与崎岖山地交错分布,海拔从800米到1600米起伏明显。特殊的地形地势让村子汛期易受山体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同时长期面临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
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震源地,青龙场村依托河谷与山地交错的地形,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走出一条特色防灾减灾之路。
村里盘活宣传资源,市级应急演练实地推演、“五老”人员与文艺队齐上阵,LED 屏、微信群等多渠道高频推送避险知识,搭建起“村-家-校”教育网络,用“小手牵大手”方式让防灾意识扎根人心。
同时,高科技成为预警“尖兵”,雨量监测设备、地震预警系统实时站岗,“村村响+微信矩阵”让预警信息秒速直达每户每人。灾后升级基础设施,全框架抗震农房、雨污管网、消防荷花池相继建成。并于2020年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用实际行动筑牢安全防线。
除了乡村,防灾的种子正在校园里以一种更柔软、更深刻的方式生长。
芦阳二小老师熊丹萍的课堂上,没有生硬教条。她捧着绘本《震震别怕》,用拟人化的童趣故事,把避险知识变成了有趣的冒险。警报响起时,“蹲下、掩护、抓牢” 不再是机械模仿,而是孩子们化身故事角色的本能智慧。
熊丹萍的创新不仅在课堂。通过发起“家庭防灾卡”绘制活动,她让防灾教育成了温暖的亲子活动。“知识经孩子小手传到家庭,唤起的保护欲和责任感,远比一纸通知有力。”她的“情景教学+家庭实践”模式,让3000多个家庭在亲子互动中,悄悄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防护”。
如今,从县城到农村,芦山的夜晚依然宁静,但这份宁静之下,是无数双“电子眼”的默默守护、是网格员穿梭的身影、是孩子们画笔下清晰的逃生路线……
当科技的精准刻度对接人文的温暖底色,当制度的刚性框架融入日常的生活肌理,芦山不仅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更在反复与灾害的博弈中,沉淀出一种敬畏自然、守护生命的生存智慧,为四川山区县域防灾减灾提供了深具启示的实践样本。
请关注@雅安李小编视频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进入》》雅安约车
点点在看,点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