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幸好转移得快,要不然就被压在下面了……”回想起10月2日凌晨的经历,四川省仪陇县大寅镇峰岩村村民彭桂珍仍心有余悸。正是她的一声预警,以及随后高效运转的应急体系,让一户三口之家在7500立方米土石倾泻前成功逃离,实现了零伤亡的奇迹。近日,这一成功避险案例被自然资源部作为“全国典型”予以通报。
山体滑坡区域
险情发生前,预警信息已层层传递。10月1日下午,仪陇县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紧随其后,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要求乡镇加密巡查,坚决执行“三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当晚23时39分,短临预警再次划破夜空,提醒防范升级。
10月2日凌晨4点30分,警觉的村民彭桂珍在雨中听到屋后传来异常的流水和滚石声。她立即起身查看,发现山坡出现滑坡迹象,第一时间将险情上报给村委会。接到报告后,镇、村两级干部迅速行动,按照应急预案组织受威胁的农户转移。凌晨5点10分左右,该户3人全部安全撤离至安置点。清晨6点50分,村后山体轰然滑坡,大量土石奔腾而下,瞬间损毁了房屋,淹没了农田。事后测算,滑坡体积约7500立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30万元。但此刻,危险区域内已空无一人,全部安全转移。
受灾农户
“接到电话后,我们一边上报,一边组织转移。”峰岩村干部介绍,险情发生后,“县、乡、村、组、点”五级责任链条高效运转,是成功避险的关键。据了解,当地早已建立起一套覆盖“培训演练、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物资保障”的全链条地灾防治机制,并通过“县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网格化体系,确保责任在基层落地。灾害发生后,监督力量迅速从“事前防范”转向“事后跟进”,第一时间开通监督举报渠道,确保灾情信息畅通。
屋后山体滑坡
这并非峰岩村第一次成功避险。在2021年7月10日下午5时,因连续强降雨,该村曾发生一起山体滑坡。当时,地质灾害监测员、村党支部书记张荣体在雨中巡查时,凭借专业判断果断上报险情,镇村干部紧急组织15户68人转移。人员刚撤离,高位崩塌和滑坡便接踵而至,造成近200万元财产损失,同样实现了全员安全,成为成功避险的“全省典型”。峰岩村用两次成功的实践,证明了一套成熟、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坚实的屏障。(仪陇县地质灾害环境监测站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