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龙头正“抱团沉默”。
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以上海莱士派林生物卫光生物华兰生物为代表的国产血液制品龙头,集体“腰斩”,营收、利润双双下滑天坛生物博雅生物则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成本压力、毛利率下滑、资产负债、现金流紧缺,似乎成为共性话题。
单季来看,2025Q3派林生物卫光生物华兰生物达到惊人的高位数下滑,营收同比下滑16.23%、17.23%、14%,净利润同比下滑43.74%、30.01%、44.45%,加速“失血”
实际上,大半年前血液制品行业的画风还是大干快上,以华润、海尔、国药为代表的财团以资本撬动牌照,再豪掷千金收购采购站。理论上,血液制品应迎来寡头竞争的盛宴。国联证券曾预测,2030年国内血液制品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950亿元。
行业下行周期下,行业也迎来“意外变量”。11月4日,百洋医药宣布与外资血液制品巨头杰特贝林合作,拿下人血白蛋白产品安博美10年独家,打破僵局。外资血液制品巨头代表的杰特贝林,也正在更换中国市场的 “打法”。面临“失血”困境,血液制品头部一方面通过并购,利用“采浆量”做加法。另一方面,押注新技术,掌握未来“话语权”
与行业龙头的业绩腰斩相对应的是,市场对于血液制品的行业最大的担忧在于:降价竞争、上市公司艰难去库存、市值下坠,血液制品重复疫苗的老路
![]()
01、百洋“入场”,外资更换“打法”
在国内血液制品集体失速的下,行业迎来意外变量百洋医药“杀入”300亿人血白蛋白市场,拿下10年独家。
11月4日,百洋医药发布公告称,已与全球血液制品巨头杰特贝林深化合作,获得后者人血白蛋白产品安博美在中国大陆特定市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协议期限长达10年。
据数据显示:杰特贝林的人血白蛋白长期稳居全终端医院市场榜首。2023年、2024年H1,杰特贝林的人血白蛋白在国内全终端医院的销售额分别达到83.17亿元、73.03亿元,在跨国药企中排名第一,其产品力和市场认可度可见一斑。
![]()
跨国药企国内城市公立医院销售额TOP20药品,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二者首次合作在2018年,当时百洋医药与杰特贝林的重心集中在零售渠道。杰特贝林借助百洋医药的商业化渠道打开零售市场,百洋医药则通过运营国际优质产品丰富自身品类。而双方七年之后的深化合作,则实现了向临床市场的全方位延伸。
毫无疑问,从百洋医药的角度来看,其核心优势在于深耕中国市场二十余年积累的本土化能力。百洋医药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覆盖14000家医院,40万家药店,能够为外资产品市场渗透提供绝对的支撑。
杰特贝林在国内的“逆势”布局的目标也很清晰:从过去“亲自下场”到与本土企业合作,借助百洋医药的商业化渠道,加速产品渗透,其作为外资巨头代表,或许正在更换中国市场的 “打法”
02、集体“失血”
2025年,国内血制品龙头们集体亮起了红灯。
2025前三季度上海莱士派林生物卫光生物华兰生物齐刷刷交出一份疲软答卷,四家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营收分别同比下降3.54%、14.4%、7.4%、3.2%,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近19.97%、34.19%、13.6%、15.07%。
下滑最狠的当属派林生物,营收下滑达到14.4%,净利润达到惊人的34.19%。背后原因有两个:一是产能下滑,派斯菲科、广东双林均在完成二期产能扩增及验收。二是现金流堪忧,其货币资金腰斩至5.76亿元;经营净现金流量-9648.68万元,同比下滑142.41%;短期借款则大幅上升144.34%至7.59亿元。
正是在这股“失血”压力下,派林生物才紧急把2762万元募投节余永久补流,并变更3.405亿元募集资金用途,先解运营资金燃眉之急。
国药系天坛生物、华润系博雅生物则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天坛生物前三季度营收44.65亿元,同比增长9.62%;净利润8.19亿元,同比下降22.16%。对于利润大幅下滑,天坛生物重点提到成本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天坛生物营业成本为25.09亿元,同比增长37.87%,成本增速远超过收入9.62%的增长。
此外,天坛生物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43.81%,同比下降11.52%。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这两种产品的毛利率也分别下降了11.6%和7.7%
最头疼的是资产负债现金,截至2025年9月底,天坛生物的现金从去年同期的48.05亿元大幅减少到18.98亿元,少了60%还多。同时,应收账款合计从去年同期的2.62亿元猛增到22.21亿元,增加了7倍多。
博雅生物前三季度营收14.74亿元,同比增长18.38%;净利润2.1亿元,同比下降37.55%。一方面是由于并购绿十字后,因评估增值的存货转销及资产折旧摊销,对净利润产生约5226万元的负面影响。此外,是因为白蛋白及静丙受市场供需变化价格下降及成本上升,据统计今年以来人血白蛋白静丙的终端价格分别同比下降10%、20%。
单季来看,2025Q3血制品龙头企业,“失血”加速派林生物卫光生物华兰生物三家双双下滑,营收同比下滑16.23%、17.23%、14%,净利润同比下滑43.74%、30.01%、44.45%,均是高位数下滑天坛生物虽然营收小幅增长,但是净利润下滑达到42.84%。
加速“失血”,已成为血制品行业的共性难题。除了各家企业自身原因,这其中既有血制品行业阶段性的共性问题。
从各自财报来看,毛利率的集体下探:天坛生物前三季度毛利率下降11.52%、上海莱士下降3.5%、博雅生物下滑12.46%库存和存货管理的压力:2024年血制品板块存货周转变慢,整个板块存货周转天数为351.05天,同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3.51天。这一态势延续至今年。派林生物,存货周转天数增长至493.69天,较上年同期增长167.78%。现金流状况的恶化:天坛生物2025前三季度现金流1.17亿元,同比下降91%;派林生物现金流减少9648.68万元,同比大幅下降142.41%。这些一定程度上都是共性压力。
03、下一步,本土该怎么走?
血制品企业离“躺赚”时代,确实越来越远了。
一直以来,血液制品原料的先天属性决定了行业里“血浆规模称王”的规律:血液制品的原材料必须是健康人血浆,而且只能通过单采血浆站获取。摆在国内血制品龙头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许仍是:做加法。
头部血液制品公司目标也是出奇的一致——抢占血浆资源
如今天坛、莱士(2025年3月,收购南岳生物)、华兰、派林四家千吨级企业合计采浆量超7300吨,占全国总量的近60%。
国药系浆站总数达154个,手握天坛生物(2024年9月,收购中原瑞德)、卫光生物。天坛生物、卫光生物采浆量分别达到2781吨与562吨,而派林生物采浆量为1400吨,拥有38家采浆站,若国药集团完成控股,将占据全国40%的市场,成为中国“血王”。海尔集团收购南岳生物后,新增9个浆站,浆站总数增至53个,采浆量提升至近1800吨。
华润医药自2024年7月收购绿十字中国,新增4个浆站,采浆量从467吨提升至630吨。华润依托国企背景,在内蒙古、山东等地加速浆站审批,计划整合丹霞生物旗下17个浆站资源,目标在“十四五”末实现浆站数量翻番。华兰生物作为唯一股权稳定的头部企业,但属于民企,2024年采浆量达1586吨。
但是,“采浆量=话语权”的逻辑,正被重组产品与持续涌现的新兴技术冲击。
2025年7月,禾元生物的“奥福民”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白蛋白药物,8月就开出了首张处方,用于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治疗。虽然此刻的财务数据惨不忍睹——2023年亏1.87亿,2024年亏1.51亿,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1.2亿元,但资本市场看到的是“颠覆的可能”。
2025年10月28日,禾元生物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禾元生物股价从发行价29.06元飙升至91.10元,涨幅高达213.49%,随后继续攀升至404.8亿元。
禾元生物“稻米造血”技术若量产,白蛋白成本或降至10元/克以下,直接冲击血源产品的定价,同时也削弱了传统血液制品企业的壁垒优势
此外,在新技术开发上,通化安睿特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国内Ⅲ期临床研究完成揭盲。
所以未来对于传统“血王”而言,并购提速是应对业绩下滑方式之一,对创新技术的开发也不容忽视。
如11月5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称,SR604注射液新增“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出血发作的预防治疗”适应症获批,SR604注射液是一种人源化高亲和力结合人活化蛋白C。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