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艺术家的故事,从技法开始;而牟健梅的故事,从一次次“停下来凝视”开始。她习惯在街角的公园看孩子追风,也习惯在天光微亮的时候,把昨夜梦里闪回的童年片段落在纸上。她从不急着动笔,仿佛必须先让心静下来,听见画里那个孩子的声音,作品才有可能出现。
![]()
她的人生,从来不是奔着某个宏大的艺术目标一路狂奔。相反,她走得缓慢、笃定,像一条温暖的河流,绕过城市的喧嚣,也绕过生活的不易。她用几十年探索一个主题——童心,从未被时间风化的那部分生命。
牟健梅的绘画根基,是从小在海滨城市积累的对自然的敏感。海的辽阔和潮水的节奏,像是她最初的艺术启蒙。后来,她进入山东艺术学院任教,以中国绘画学为研究方向,钻研线条、书法、墨色,以几乎苛刻的自律打磨技艺。她的课堂常常没有太多理论堆叠,她更在意的是“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对她来说,中国画的核心,是传神,是在最少的笔墨里安放最深的情感。
然而,她并未选择在学院体系里停留。一次跨国的人生转折,把她推到了更辽阔也更陌生的舞台。十四年前,因为婚姻,她移居美国。那段时间,她需要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也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在陌生文化中的位置。
绘画成了她与生活之间仅存的平衡点。厨房的灯灭了,她点亮画室的灯;家人睡了,她铺开宣纸,让心中的孩子们重新爬上纸面。那是一段沉默又坚韧的时期。她常说:“如果没有画画,我可能撑不过来。”
或许正因如此,她后来的水墨童趣画里,总有一种特别的情绪。看似轻巧的线条,背后是压不住的柔软;看似稚拙的形象,却有成年人才能体会的深度。孩子的眼睛总是亮的,却不是毫无故事的亮,而是像穿越过某种沉默之后重新焕发的亮。
在美国,她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文化差异”这个词。东方艺术重意境、重虚实、重笔墨的速度与停顿,而西方艺术追求结构、色彩、形体与冲击力。两套体系像两种节奏,她一度想要保持距离,却又被吸引得无法抽身。
于是,她开始尝试融合。她不改变自己的水墨根基,而是吸收西方绘画的表现力,让构图更开放,让线条更大胆,让画面中的“童趣”不再只是温柔的,而是带着生命本能的张力。正是在这种跨文化的碰撞中,她的画变得更加鲜活。
![]()
这是一种不断求索、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她意识到,若想真正掌握这种融合,她必须重新学习。于是,她选择再度回到课堂,融入美国艺术学院的多元环境,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讨论、碰撞、成长。不是为了一个学位,而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让作品能够跨越文化的边界。
她的努力也在作品里得到了回应。《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入围,只是她众多展览与出版成果中的一项。而真正让观者记住她的,是那些敢于直视的孩子们。他们或安静,或调皮,或沉思,每一笔都流淌着极简却深刻的情绪。那不是人为构建的童真,而是她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温柔理解。
牟健梅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她在创作中藏着自己的童年记忆,也藏着对时代与文化的体悟。她相信,艺术的使命不是炫技,而是让人们重新感受到那些曾经拥有却被忽略的东西:纯真、自由、勇气,还有那份对生活的好奇。
在她的画室里,总有几幅画未完,它们像少年一样停在某个瞬间,等她的心再次静下来,把最后一笔落在最合适的地方。
她对自己要求不高,只希望能继续画下去,把生命中最亮的光留在画里。
如果问她未来想做什么,她给出的回答常常简单而笃定:“继续学习、继续画、继续寻找我心里那个孩子。”
而那个孩子,也正是她作品里永不褪色的灵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