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福建舰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序列,中国现役航母数量达到 3 艘。
随之而来的,是四号舰、五号舰可能南北同时建造的消息,中国航母事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
但回望来路,很多人都会好奇,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当年明明是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为何会被误传为 “里加号”?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才从一艘锈迹斑斑的废舰,蜕变成守护海疆的国之重器?
今天,我们就顺着时间线,聊聊辽宁舰背后这段跨越国界、见证兴衰的传奇故事。
一、苏联航母家族的兴衰:从四代辉煌到树倒猢狲散
上世纪 60 年代起,苏联开启了航母研发之路,前后历经四代发展,一度成为全球航母领域的重要力量。
![]()
第一代是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总共建造 2 艘,主要承担反潜任务,算是苏联航母的试水之作。
第二代基辅级航母,满载排水量 4 万余吨,一口气造了 4 艘,相比第一代有了明显进步,但本质上仍带有浓厚的 “载机巡洋舰” 色彩。
到了第三代库兹涅佐夫级,苏联航母才算真正走向成熟,满载排水量提升至 6 万余吨,总计规划建造 2 艘,具备了现代航母的核心特征。
第四代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更是野心勃勃,采用核动力推进,满载排水量达 8 万余吨,可惜最终只建造了 1 艘,未能走完服役之路。
1991 年,苏联解体这道分水岭,让曾经风光的航母家族瞬间陷入 “三春去后诸芳尽” 的境地。
两艘莫斯科级航母没能逃过拆解的命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四艘基辅级的结局更是各有不同:基辅号、明斯克号退役后辗转来到中国,最终变成了主题公园和酒店,成为大众触摸航母的窗口;新罗西斯克号被卖给韩国后,也难逃被拆解的命运;最晚服役的巴库号(1988 年服役),俄罗斯曾想全力保住。
但 90 年代的俄罗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根本拿不出维持航母的资金,最终只能忍痛割爱,将其卖给印度并进行中期升级,2013 年这艘航母以 “维克拉玛蒂亚号” 的名字加入印度海军。
库兹涅佐夫级的首舰库兹涅佐夫号,1991 年冲破层层阻碍加入俄罗斯海军,此后一直是俄罗斯海军唯一的现役航母,撑起了俄海军的门面。
而作为二号舰的瓦良格号,此时的命运还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二、瓦良格号的漂泊:从黑海造船厂到大连港的艰难旅程
![]()
瓦良格号的建造始于 1985 年,1988 年 11 月正式下水,随后进入舾装阶段。
按照原计划,这艘航母将成为苏联海军的中坚力量,但 1991 年苏联解体的消息,让所有建造工作戛然而止。
此时的瓦良格号,虽然船体已经成型,但很多关键设备尚未安装,建造进度只完成了约 68%。
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的归属权落到了乌克兰手中,但俄罗斯并未完全放弃,它在名义上仍隶属于俄罗斯海军编制。
俄罗斯海军还专门为瓦良格号组建了舰员团队,一直维持到 1993 年 12 月才正式解散,1995 年瓦良格号彻底退出俄罗斯海军编制。
俄罗斯并非不想继续建造瓦良格号,而是当时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允许,连维持基本运转都困难,更别说投入巨资完成航母建造。
对于乌克兰来说,瓦良格号更是名副其实的 “鸡肋”—— 它没有大规模海军的需求,也没有能力独立完成建造,这艘未完工的航母只能静静停在黑海造船厂,任凭风吹雨打。
为了处理这个 “包袱”,乌克兰最终决定出售瓦良格号。
经过多轮反复洽谈和讨价还价,1999 年,中国成功买下了这艘航母。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顺利出售,乌克兰已经拆毁了瓦良格号上的绝大部分设备和系统,甚至连内部的电线都基本被隔断,留给中国的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航母外壳。
但即便只是外壳,对当时缺乏航母研发经验的中国来说,依然具有极高的学习、借鉴和测绘价值,它就像一把钥匙,能为中国航母事业打开大门。
2000 年 6 月,瓦良格号开始了前往中国的漫长旅程。
这段航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先后遭遇各种阻挠,辗转折腾了 1 年多时间,直到 2002 年 3 月,瓦良格号才终于抵达大连港。
当这艘锈迹斑斑的航母出现在国人眼前时,没人能确定它未来会走向何方,但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航母梦,终于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起点。
三、048 工程定调:瓦良格号蜕变为辽宁舰的涅槃之路
![]()
瓦良格号抵达大连港后,并没有立刻进入改造阶段。
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国科研团队对航母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测绘和技术探讨,反复论证续建的可行性。
经过严谨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瓦良格号虽然设备尽毁,但船体结构完整,具备续建和改造的基础条件。
2004 年夏天,我国正式通过了至关重要的 048 工程,这个工程明确了两大核心任务:一是续建瓦良格号航母,二是研发配套的舰载战斗机(最初计划名为歼 11C,后来定型为歼 15)。
这一决策,不仅为瓦良格号的重生指明了方向,更确立了中国航母发展的第一步框架。
2006 年,瓦良格号的续建和改造工作正式启动。
这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在原有船体基础上进行的全面升级和优化。
我国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们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动力系统到电子设备,从武器系统到舰岛设计,都融入了中国的技术和理念。
与此同时,歼 15 舰载机的研发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作为航母的 “尖刀”,舰载机的性能直接决定了航母的作战能力,我国科研团队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成功攻克了舰载机起降、航电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2012 年 9 月 25 日,经过 6 年多的改造升级,瓦良格号正式更名为 “辽宁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序列。
这一天,中国终于拥有了第一艘自己的航母,百年航母梦终于成真。
同年,歼 15 战机的基本版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与辽宁舰形成了作战能力。
从 1999 年买下外壳,到 2012 年正式服役,瓦良格号用 13 年时间完成了涅槃重生。
而这段续建历程,让我国不仅掌握了航母建造的核心技术,更打磨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科研和施工团队,为后续国产航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从辽宁舰到三航母:中国航母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
辽宁舰的服役,只是中国航母事业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在续建辽宁舰的过程中,我国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这让国产航母的研发建造少走了很多弯路。
2019 年 12 月 17 日,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服役,中国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
山东舰在辽宁舰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优化,性能有了明显提升,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航母建造技术。
再到 2025 年 11 月福建舰的正式服役,中国航母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
福建舰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航母,采用了电磁弹射等先进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体系,与辽宁舰、山东舰共同组成了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让我国现役航母数量达到 3 艘。
从辽宁舰的改造续建,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的技术突破,中国航母用十多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的发展之路。
如今,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传说中的四号舰、五号舰已经提上日程,甚至可能出现南北造船厂同时建造的盛况。
这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更是中国捍卫海洋权益、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回头再看苏联航母家族的命运,确实像极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各有各的悲欢离合。
有人说,印度的维克拉玛蒂亚号像出嫁海外的探春,但在我看来,辽宁舰更贴合这个角色 —— 它同样源于苏联航母家族,却在远渡重洋后获得了新生,不仅自身绽放光彩,更带动了一个国家航母事业的崛起。
从辽宁舰到三航母,再到未来的更多航母,中国海军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
这段从瓦良格号到辽宁舰的传奇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崛起,更向世界证明了:只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未来,中国航母必将在守护国家海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