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利用AI伪造商品瑕疵图片骗取“仅退款”的新型欺诈方式在电商领域蔓延,从新鲜水果被P成发霉状,到鞋袜衣物被伪造破洞,甚至图片中出现两只“右手”的明显漏洞,这些看似“小聪明”的行为实则严重破坏了电商市场的诚信根基。
这种乱象的滋生与AI技术门槛的降低密切相关。据报道,如今只需支付288元学费,就能从所谓“师傅”那里学到全套“仅退款”技巧,一个账号可成功退款多达30次。这条灰色产业链已覆盖服装、美妆、生鲜等各大商品类目,形成了系统化的欺诈模式。尽管单次欺诈金额多在百元以内,但频繁发生的小额欺诈叠加在一起,给商家造成了显著损失,更扭曲了平台为提升消费体验而设立“仅退款”机制的初衷。
从法律层面看,今年9月生效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为AI生成内容的使用划定明确红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不得为他人实施上述恶意行为提供工具或服务。这意味着,利用AI伪造商品图片骗退款的行为已涉嫌违法,而有偿教授造假技术者同样踩中了法律底线。以技术手段虚构事实骗取退款,不仅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治理这一顽疾,电商平台亟需加强AI图片识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及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对多次违规用户采取列入黑名单、限制购物权限等措施,形成有效震慑;监管部门也需及时跟进,细化实施细则,明确AI造假的法律责任,加大对灰色产业的打击力度。
对消费者而言,应当认识到滥用技术手段不仅违背诚信原则,更是违法行为。法律人士表示,通过AI伪造商品图片申请退款属于虚构事实,行为如多次或单次占有的货款达到3000元,即符合诈骗罪的构成。此外,当商家为应对欺诈风险而提高运营成本时,这些成本必将转嫁至商品价格,损害的更是全体消费者的利益。
技术进步不应成为诚信体系瓦解的推手,而应成为市场秩序优化的动力。在这场AI技术与商业诚信的博弈中,唯有通过法律约束、技术监管和诚信教育多管齐下,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电商环境,让技术创新在规则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赵冲)
编辑:宋光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