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化新网)
全球化工行业脱碳正面临两难境地:贸易动荡与市场持续低迷迫使企业压缩资本开支,而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迈向2050年净零排放,又急需巨额投资支撑技术升级与设施改造,市场支付意愿的区域差异与行业资本紧缩形成尖锐对立。
脱碳投资遇现金流“寒冬”
当前化工行业脱碳进程已明显滞后。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2019至2023年化工行业绝对排放量增长6%,排放强度稳定在13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而据国际能源署(IEA)测算,2030年前需将排放强度降至9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且在2050年行业规模增长70%的前提下,需削减85%年排放量。普华永道预估,至2050年相关投资需达1.5万亿至3.3万亿美元。
但企业投入却显得捉襟见肘。一方面,美国化学理事会(ACC)190余家成员企业累计投入127亿美元用于可持续工艺,2017年以来排放强度下降14%;巴斯夫等企业也明确生物基原料、碳捕集等关键技术方向。这些成绩似乎还不错,但考虑到目前的行业下行周期,企业能否维持现在的投资都还存疑。
目前,全球化工行业正经历持续下行周期,欧洲裂解装置产能调整与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加剧不确定性,巴斯夫、陶氏化学等龙头企业纷纷启动成本管控,收紧资本支出。ACC数据显示,高利率、关税壁垒与地缘风险叠加,导致美国化工资本支出增速持续放缓:2024年增长3.9%至390亿美元,2025年预计降低1.6%,2026年仅回升至2.5%。
即便巴斯夫、陶氏等承诺每年投入超10亿美元用于可持续发展,但经济疲软仍挤压脱碳投资空间。ACC可持续发展副总裁米切尔·图米指出,地缘政治复杂化与消费需求迭代使投资决策更趋谨慎,但扩产与减排并非对立,新建设施效率远高于老旧设备,且当前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基础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效率提升型减排项目”可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成为行业破局的重要路径。
资金断流与技术滞后双重桎梏
可持续预算缩减、政策激励取消与技术成熟度不足,共同导致净零项目大面积停滞,最典型的是陶氏化学搁置加拿大艾伯塔省65亿美元“零碳路径”裂解装置项目。该项目原计划2027年投产,可年产320万吨净零排放聚乙烯,成为全球首个直接和间接碳排放净零的乙烯联合装置。但受行业下行、建造成本上涨与关税不确定性影响,2025年4月该项目陷入无限期停滞。
政策缺位加剧困境:2025年夏季美国能源部取消37亿美元减排资助,涉及埃克森美孚氢能燃烧器、伊士曼化学分子回收等关键项目。技术层面,巴斯夫坦言电加热裂解炉等核心脱碳技术需2030年后才能规模化应用,其与沙特基础工业、林德集团联合开发的全球首套电加热裂解炉示范工厂,2025年4月才在德国路德维希港投产。
价值链减排遇“核算盲区”
政策稳定性缺失与范围3排放(即产业链排放)管控难题,成为脱碳进程的最大制度障碍。陶氏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安德烈·阿真顿直言,“稳定可预测的政策环境是行业行动的前提”,但当前存在多重政策矛盾:美国SEC 2024年气候披露规则未纳入占行业总排放75%的范围3排放;2025年9月EPA更提议中止大型设施与能源供应商的温室气体报告义务,碳捕集领域警告此举将导致775亿美元投资搁浅。
范围3排放的量化困境尤为突出,其50.3%来自上游供应链、25.8%来自下游消费端,但因价值链复杂、数据失真与核算标准缺失导致管控低效。科迪华的实践显示,即便1000家核心供应商减排20%,仅能带动自身范围3排放下降1%。
绿色溢价难获市场买单
市场需求不足成为脱碳转型的“最后一道关卡”。巴斯夫坦言,绿色产品需求缺失导致转型缺乏商业合理性;陶氏CEO吉姆·菲特林也表示,客户虽认可低碳产品,但对“绿色溢价”接受度有限。在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于成本控制,这进一步抑制了可持续产品市场扩容。
尽管主流企业仍对2030年目标持乐观态度,但数据揭示出严峻现实:2020年以来,全球市值前12大化工企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仅下降8.7%,产业链排放降幅更仅2.1%。化工行业要破解脱碳“两难”,需政策端构建稳定激励机制、技术端加速成熟应用、市场端培育绿色需求,形成“政策-技术-市场”的协同发力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