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岳庙城市书房。
从热门景区到社区角落,从博物馆到银行网点,再到婚姻登记处、党群服务中心等,近年来,“城市书房+”的创新实践正为古都西安铺展出一幅生动而多元的文化图景。
遍布西安街头巷尾的城市书房,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而是以更轻盈、更融合的姿态,嵌入城市肌理之中,构建起一个覆盖全龄、多维场景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西安市多处特色城市书房,探寻多元文化如何在城市空间里自然生长、交织融合。
当非遗遇见书香
阅读成为文化体验再延伸
午后的暖阳温柔洒落,记者步入西安永兴坊陕西非遗文化街区。在街区牌楼左侧,一座巧妙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的城市书房静静伫立,成为熙攘人流中一方难得的静谧文化绿洲。
这座由新城区文旅体局与永兴坊联合打造的书房,自今年10月开放以来,便凭借其鲜明的非遗主题定位,迅速成为游客深度触摸陕西非遗的新窗口与新选择。
与传统图书馆不同,这里将阅读体验与非遗展示深度融合。记者观察到,书房内部空间设计巧妙融入了陕西传统建筑元素,木质书架与暖黄灯光相映成趣,氤氲出温暖而厚重的文化氛围。空间虽不大,却通过精心布局实现了功能多元:除常规的阅览区外,还专门设有非遗专题展架、文化沙龙区。400余册藏书中,聚焦陕西剪纸、皮影戏、秦腔、凤翔泥塑等非遗主题的书籍构成了其核心馆藏。
对穿行于街区的游客而言,这份书香恰是对非遗体验的自然延伸。在欣赏精妙非遗技艺、品尝地道小吃之余,踏入这方书香天地,便可静心探寻每一项非遗技艺背后深厚的历史脉络与丰富的文化故事。
“我们致力于成为非遗与公众之间的有效联结者。”书房管理人翟雨祥表示,“通过这种‘阅读+体验+交流’的复合模式,我们希望游客不再仅仅是非遗的‘观看者’,更能进阶为文化的‘阅读者’与深度‘理解者’。”他透露,未来书房将持续优化馆藏结构,拓展服务功能,通过定期更新的非遗主题书单、文化名家的深度导读活动、非遗技艺的亲手体验课程等,打造更为丰富立体的文化盛宴,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读者,都能在书香中感受非遗魅力,在文化传承中找到精神的慰藉与归宿。
博物馆里藏书房
在古庙中与民俗对话
从永兴坊城市书房出发,循着顺城东路青石板路往北步行八百余米,脚步便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中山门街道东岳庙城市书房,便隐秘地栖身于西安市民俗博物馆的朱红院墙之内。
作为陕西省首家由街道与文保单位联合共建的城市书房,这里以“家门口的博物馆,博物馆内的图书馆”为主题,让阅读与民俗文化深度相拥。走进这100余平方米的空间,原木色书架与古色古香的雕花窗棂相得益彰。2000余册藏书,涵盖热销图书、少儿读物、文学科普等多个门类。精心点缀其间的皮影书签、书法团扇、特色民俗展品,让静态的阅读升华为一场沉浸式的文化对话。
不少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循着淡淡书香而来,在书页间延续文化探寻之旅。临窗而坐,窗外是博物馆庭院景致,书景相融,恍若置身画中。角落处,“伊然静默咖啡”飘散着淡淡的咖啡香气,残疾人员工正轻擦杯盏——这里亦是新城区残疾人就业孵化基地,咖啡升腾的热气里,包裹着细致入微的善意,让满室书香更添几分人性温暖。
“自2023年2月开馆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读者4.3万余人次。”东岳庙城市书房负责人杜彬凤介绍,书房配备自助借阅设备,并与新城区图书馆及区内其他城市书房实现通借通还。这位负责人说:“我们期望以书为桥,将厚重的民俗文化与蓬勃的全民阅读紧紧相连,既让博物馆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也让阅读有个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古庙里的安静,变成有人气的温暖。”
商圈里的“阅读小森林”
文化与善意在此交织
从博物馆的古建书香中抽身,记者来到了雁塔区M3电影城堡城市书房,这里既是商圈里的一片“阅读小森林”,更是文化与善意交织的港湾,为“城市书房+”模式注入了别样的烟火气与温情。
顺着商场扶梯缓缓上至五楼,一种开阔感扑面而来:浅木色阶梯像铺了层阳光,每一级都嵌着嫩绿色软垫。这座300平方米的书房,藏有7000余册书籍,设有60个阅览座,在商场的热闹中辟出一方静谧天地。
而位于四楼的“星光闪烁M3与爱同行”公益画展,更为此空间增添了一抹暖色。孤独症儿童的画作,笔触天真烂漫,充满生命力,清晰的义卖流程标注着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捐助特殊群体。
作为“文化+娱乐+非遗”的新型空间,这里的体验远不止于此:陕西儿童艺术剧院每周在此举办的儿童剧表演常常座无虚席;与雁塔区文旅局合作开展的脸谱彩绘、陶瓷手作等非遗体验活动,让亲子家庭在互动中直观触摸传统脉络;联合陕西自然博物馆举办的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决赛,更让书香跨界生长。依托新梦想影业博物馆,读者在看书借书之余可以顺道观展,在观剧间隙也能便捷地参与非遗体验,真正实现“一书多玩”的多元文化体验。
“周末带娃来看电影,顺便还能学非遗、读绘本,太方便了。”正在陪女儿翻阅少儿读物的市民张先生坦言,这样的空间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让我们在浓郁的烟火气息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韵味。”
体系化支撑与场景化创新
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市烟火气
记者在深入走访中发现,西安涌现的新型阅读空间远不止上述几处。“城市书房+”的版图仍在持续延伸。这些书房,其功能早已超越了阅读本身,正日益演变为承载艺术、联结邻里的“城市客厅”,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浸润城市烟火气。
在新城区,31座统一标识的“兴城书房”分布于全区9个街道,覆盖老旧小区、学校、商圈、景区等核心公共区域。如奇妙长安城市书房通过社区养成系社区合伙人模式,搭建了集手账、咖啡、创业交流等于一体的书房新业态;西一路党建书房则巧妙地利用朗读亭、瀑布流电子屏等现代化设备,让前来办事的群众能够随手享受便捷的阅读时光……
这些特色书房的蓬勃生长,离不开新城区“兴城书房”统一品牌的体系化支撑。新城区文旅体局副局长李萍介绍,自2022年起,该区便启动了“矩阵式”阅读空间建设,以“每平方公里一座”为目标,着力构建“网格化布局、标准化服务、差异化管理、数字化支撑”的现代化公共阅读网络。依托《兴城书房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全区书房在标识系统、服务规范上实现全面统一,更以“一书房一主题”的精准定位有效避免了同质化——永兴坊书房聚焦非遗,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书房主打红色主题教育,老钢厂书房则着力留存宝贵的工业记忆等。
如今,新城区已建成“两馆一中心”及40个图书馆分馆,绝大多数书房均配备了自助借还机、电子阅览屏等智能设备,实现“一卡通借通还”。部分书房还特别为老年读者提供有声阅读、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等贴心服务,让数字化服务更具包容性与温度。
雁塔区则致力于推动“城市书房+”模式不断升级,并向民生服务领域深度延伸。等驾坡便民服务中心城市书房定期开设的儿童口才课、婚姻登记处巧妙嵌入的“幸福婚姻沙龙”、二〇五所社区举办的插花艺术课、交通银行书房开展的“非遗+反诈”主题宣传活动……这些创新实践将阅读与民生服务、艺术普及进行了深度绑定。
“‘城市书房+’的核心在于打破功能边界,实现‘小空间大功能’。”雁塔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雁塔区已建成的11处城市书房,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500余场次,参与群众突破10万人次,充分展现出“让阅读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城市血脉”的文化力量与勃勃生机。未来将继续根据市民的反馈与需求,推出更多元、更优质的文化活动,带给广大群众供给更加充足、服务方式更加多元,数字化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从体系化布局到场景化创新,西安城市书房正打破文化空间“高冷”的刻板标签。这些藏于街头巷尾的温馨空间,正以书为媒,融合非遗、党建、民生服务等多重元素,让文化资源下沉基层,织密西安“15分钟阅读圈”,让高质量的文化服务真正变得触手可及。(文/图 首席记者 程静)来源:西安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