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地震速报的
科学说
![]()
![]()
![]()
![]()
“变卦”
生活中,不少人会疑惑:刚看到的地震速报震级是3.3,没多久就变成3.5;昨天说震级6.8,今天却成了7.0。为啥地震速报信息会“改来改去”?其实这背后藏着科学道理,了解它能帮我们更好应对地震。
速报是“应急哨”,
快比精先到
地震速报是地震台网核心功能,震后第一时间发布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等参数,对政府和公众判断灾情、启动应急、减少损失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会通过手机、网站实时发布自动地震速报,它靠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优势就是“快”——国内地震一般2分钟内可定位,而传统人工速报需10分钟左右。
自动速报“跑得快”,
误差难免来
地震发生后,初定速报用的台站资料少、时间短,虽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速不少,但结果常存在误差。误差不仅因台站数量少,还因地震波传播复杂,计算机识别信号时容易弄错。按国际通用习惯,震后短时间内计算机先给初定结果,再由分析人员校验,初定结果快但误差大,精确结果需十几分钟甚至再次修订震级。
初报求“快答”
终报追“精准”
震后初期,社会最需要“快”,要先判断“是否启动应急系统”,核心是知道是“大地震”还是“小地震”、大致位置,而非精确到6.5或6.8的震级、具体经纬度。但震后较长时间,大家需要更精确、更多的信息,追求高精度和大信息量,这就需要修正速报。
国际台网也如此
误差不奇怪
即便国际先进地震台网,对远离台网、发生在小国家/地区的地震,初报也可能因定位误差弄错地震“国籍”。只要区分初报和终报,弄清误差范围,速报修正就很正常。
其实,地震速报修正不是“出错”,而是科学严谨的体现。分清初报与精确结果的区别,面对速报变化就不会困惑,还能更科学地应对地震。

初判避险为先,终修科普必追!
![]()
懂了!给科学多一点耐心❤️

来源:地震科学传播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