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桌上,张叔总是精力充沛,家人常取笑他“身壮如牛”。可上个月朋友聚餐,他却难得早退,说是最近饭量变差,体重莫名轻了几斤。
家里人起先没当回事,谁料体检一出,医生皱紧了眉:“指标有点不乐观,建议尽快进一步检查。”
张叔一时懵了:“我这不是没什么不舒服嘛?”这句话,让身边朋友一阵窃窃私语:癌症,是不是真的总是“静悄悄”?很多人都认为,恶性肿瘤总会有疼痛、肿块这些明显症状,其实这恰恰是个危险的误区!
不少肿瘤在早期没什么典型症状,甚至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异常表现。但如果体检查出的这些关键生化指标悄悄出现变化,请务必重视。
到底癌症“蛛丝马迹”会藏在哪些常被忽视的体检数据里?尤其是第3项,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注意过!本文就通过专业解读,带您一探究竟。
癌症早期为何容易“悄无声息”?医学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癌症在形成初期,肿瘤体积小、对机体损伤有限,没有特殊神经受体反馈疼痛信号。
例如,肝癌、肺癌、胰腺癌等早期完全可能无明显症状,直到肿瘤长大压迫、侵犯周围结构,才逐渐出现异常。
![]()
根据《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发布的全球肿瘤筛查有效性分析,在所有被确诊的癌症患者中,超60%以上在体检时无突出不适,仅仅靠化验或影像学异常提示。而在五项常规生化、血常规和肿瘤标志物指标中,有几项常常预示着潜在风险,包括:
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超15%:如短期内没有失血史,却突然贫血,尤其是中年和老年人,要警惕消化道肿瘤或慢性出血性疾病。这不是普通缺铁引起的。
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或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可由肝脏恶性肿瘤、消化道肿瘤潜伏引起。
肿瘤标志物升高(如CEA、AFP、CA19-9、CA125等):许多癌症并非标志物升高才有症状,而恰恰是在“无感”状态下悄然升高。例如,AFP高于20ng/ml可能提示肝癌风险,CEA高于5ng/ml要警惕结直肠癌。
淋巴细胞数进行性下降/异常:人体免疫监控功能受损,也常见于恶性血液病或实体肿瘤患者。
![]()
不明原因的血糖波动:虽然糖尿病常导致血糖不稳,但部分胰腺肿瘤早期也会有血糖难以控制的表现。
体检发现这些指标异常,不代表癌症已经到来,但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医生最怕的就是患者“无感”,等到身体出现“不舒服”时,往往已非早期。
科学证据已经反复证明,早发现=早治愈。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据显示,定期体检监测相关危险指标,将极大提升癌症早诊率。
坚持每年全面体检,尤其关注上述5项核心指标,身体可能会迎来以下三大积极变化:
恶性肿瘤的早发现率提升38%-52%。据《中华肿瘤杂志》数据,定时关注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变动,胃肠/肝胆/肺部等高发癌症的早期检出率大幅提高,治愈概率随之上升。
![]()
相关疾病致残、致死风险下降约28%。一旦早诊早治,很多癌种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如早期乳腺癌、结直肠癌、部分甲状腺癌。
心理焦虑显著下降。规律检查加异常预警,有助于消除不明不白的健康焦虑,让人养成更加积极主动的健康意识。
但仅有体检还不够,有的人查出异常,却“鸵鸟心态”不复查,又或延误治疗,错失最佳时机。体检发现异常指标,再结合专业评估、影像学补充,才是真正的“防癌闭环操作”。
![]()
面对癌症,预防和早诊比一切治疗更具意义。医生建议:日常应这样做,将风险降到最低。
每年至少一次规范体检,40岁以上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建议半年查一次,并针对重点项目复查(肝功能、肿瘤标志物、消化系统影像等)。
体检后若出现指标“轻微异常”,切忌自行处理:如血红蛋白突降,肿瘤标志物过高等,务必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进一步完善CT、MRI或内镜等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
坚持合理作息,多吃新鲜蔬果,减少高油高盐等癌症高危生活诱因,增强免疫力,为身体“扫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