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子慧
![]()
当25.3平方公里的热土,打破14个行政村的界限,当“一河一湖”的生态基底与片区化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将催生怎样的乡村振兴“化学效应”?11月18日,记者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采访团走进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菱角湾城乡融合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在这片热土上探寻答案。
![]()
片区紧紧围绕“一河一湖”核心区域,重点发展农耕研学、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致力于打造三产融合、文旅共生、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这一清晰的发展蓝图正通过一个个落地项目转化为生动现实。
![]()
在东南乡景区,革命记忆与非遗技艺共同构成了文化振兴的鲜活载体。这里既有以桥头镇501名烈士事迹为脉络的红色展馆,传承着不朽的红色精神;也有盘活上千平方米闲置民房打造的“老家羊汤馆”,用熟悉的烟火气唤醒乡愁记忆;更有投资千万元打造的非遗板块,汇集了锡镶、陶瓷、皮影、草编等20余位代表性传承人,让老手艺在此焕发新生。自2023年5月开放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游客8.9万余人次,并于去年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
产业发展热潮在此澎湃涌动。作为全国北美冬青核心供应商,七彩生态农业产业园将瓜、粮、果、花、蔬全品类融入桥头镇产业示范基地。“北美冬青的种植带领乡亲们敲开了‘致富门’,不仅带动周边42个村共同发展,还让300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现在每个村集体平均增收近15万元,农民人均年增收3-5万元。”七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丛群介绍。该园区总面积达2800亩,核心种植北美冬青及多种高山杜鹃花科植物,这些冷凉植物即便寒冬也能成活,独特的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
产业发展的热潮催生了教育赋能的创新实践。在环翠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农耕劳作、传统技艺,在攀岩挑战中锤炼意志,于剪纸创作里感受非遗魅力,多元素质拓展活动精彩纷呈。基地按单日容纳1000名学生的规模打造,配套高标准宿舍、餐厅、综合馆等设施,构建起生存体验、劳动实践、素质拓展、非遗传承等九大课程体系,让教育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更令人欣喜的是,基地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研学活动2.1万人,带动周边1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构建起“以城带乡、城乡牵手”的共同富裕新格局。
这些生动实践的背后,是片区化发展模式的系统创新。通过组织共建、跨村联建,片区打破了村庄各自为政的发展困局,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转变。数据显示,联建村游客日均接待量增长50%,集体经济总收入由97万元增至153万元,片区发展的聚合效应日益凸显。
发展成果最终要惠及于民。片区创新推出“共富公司”运作机制,通过统筹整合闲置资源,累计流转土地1900亩、盘活闲置房屋240间,建成中草药、高端果业、冷凉植物3个千亩级农业共富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更直接吸纳150余名村民就业,带动群众增收55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56万元,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党委书记昝启进介绍,当前菱角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片区正在融合红色教育、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创新“研学+”模式,发展形成“学在田间、游在景中、创在链上”的新业态,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与生态链一体化发展。
如今的菱角湾片区正以系统化推进的方式,持续释放乡村振兴的“化学效应”。这片热土上的创新实践,不仅重塑着乡村的面貌,更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