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产业工人,我们要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厚植爱国情怀,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山东省威海市总工会日前举办的劳模工匠宣讲活动上,“全国劳动模范”谷大伟生动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号召在场职工爱岗敬业、勇创一流。
台上的劳模讲故事,台下的职工受教育。这是今年以来,威海市总工会创新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生动写照。通过一场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宣讲活动,在威海掀起了一阵阵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
![]()
威海市总工会举办劳模工匠示范宣讲活动,为高校学生进行宣讲。威海市总工会供图
奋斗故事“变身”思政“活教材”
“‘中国工人大思政课’需要讲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理论是抽象的,是深奥的,而‘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生命力’,就在于能让职工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威海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劳模工匠、工会干部都是职工身边的带头人、老熟人。他们的故事里有车间里的火热、有岗位上的汗水、有不服输的劲儿,这些故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比空洞的理论更能打动人。这也正是“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 “破圈”密码。
为让党的创新理论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威海市总工会深挖“身边明星”——劳模工匠、工会干部,组成一支50人的劳模工匠宣讲团,先后开展“弘扬‘三个精神’·共圆百年梦想”“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宣讲活动1500多场次,把大道理讲成了职工爱听的“家常话”。
在他们口中,“绿色发展”变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变成了“既要速度,更要质量”,解读“协商民主”变成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具体事例……桩桩件件都与职工工作生活紧密相连。通俗生动的讲述,使得宣讲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了”,更引导职工“会使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为不同群体“量体裁衣”定制课堂
新业态劳动者最关心啥?是意外保险、是歇脚站点;技术工人最需要啥?是技能培训、竞赛提升;青年职工最关注啥?是就业指导、榜样引领。
思政教育要见实效,必须实现“精准滴灌”。为此,威海市总工会结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术工人、青年职工等不同群体特点,“量身定制”思政课堂,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找到契合自身的“课堂打开方式”。
“定制课堂的核心是‘以职工为中心’。职工需要啥,就讲啥;职工困惑啥,就解啥。只有当思政课堂和职工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思政教育才对味儿,职工才会真心认同。”威海市总工会负责人表示。
于是,在威海,面向工人的思政课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是“量体裁衣”。
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暖心思政课”很贴心——威海市总工会把“服务”放在首位,组建行业工会联合会和镇街网上会员之家,让3万多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找到“娘家”。通过送关爱服务、送专属保险、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给技术工人的“技能思政课”很实在——威海工匠学院联盟将31家院校、企业、园区的工匠学院有机整合,既教技术,又讲理论,促进“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普遍覆盖。
给青年职工的“理想思政课”很提气——在哈工大(威海)的劳模工匠示范宣讲会上,600多名师生现场聆听劳模故事;在“毕业进企促成长 入会护航惠职工”活动中,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子们听政策、获指导、得引领;在志愿活动、阅读分享中,青年职工们在互动交流中感悟社会发展,体会奋进力量……
“线上+线下”让思政课程“触手可及”
“现在想听宣讲,刷刷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听,还有很多以我们为主角的视频呢!”外卖小哥徐胜军打开手机展示道。随着他的指尖轻触,屏幕上随即播放由威海市总工会原创拍摄,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主角的短视频《送你一朵小红花》。该视频一上线就火爆出圈,累计在线观看次数达20余万。
“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不能“等职工来听”,而是要“送上门去”。“传统思政课容易受时间、空间限制,我们要让思政教育随时随地可学可感,”威海市总工会组宣部负责人表示,通过整合线上融媒资源与线下实体阵地,他们构建起“线上+线下”全时学习网络,让职工随时能“上课”。
线上,由威海市总工会官方网站、齐鲁工惠·威海站、“威海工会在线”微信公众号三大板块组成的“云端”平台,每天推送动态信息,利用云直播、云课堂等形式,畅通“云端”宣传宣讲渠道,使互联网成为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最大增量。
线下,威海4个建制区市全部建成县级工人文化宫,服务面积达19599.2㎡,累计服务职工15万余人次,成为工会服务职工、引领职工、教育职工的主阵地;22处“三个精神”实践展示点串点成线,通过图文、影像展示先模事迹,每年接待研学职工、学生3万多人次;47家全国职工书屋、145家市级书屋、500多家企业自建点,“悦读四季”职工阅读活动创新举办,让职工有了工余时间的“精神加油站”……
短视频、微电影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正成为思政宣传的新载体,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等阵地也变为职工日常“充电赋能”的好场所。威海职工的思政教育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阶段性活动变为常态化融入,真正实现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达到了“学有收获、干有方向”的目标。(夏丽萍)
来源:中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