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跟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普适规律:
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爱催促的家长,尤其是妈妈。叛逆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爱唠叨,说狠话,爱操心,习惯命令又容易溺爱孩子的家长。
更要命的是,家长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一是不觉得自己在命令孩子,只是跟孩子在好好沟通而已,二是家长会把孩子叛逆的原因都归结为手机,孩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
全然没有意识到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过去十几年,家长把孩子管得太多了,唠叨太频繁了,操心也太多,事无巨细的控制。
更更要命的是,家长根本不觉得自己管得太多,还会觉得相比其他家长,自己对孩子管理真的算佛系和放松了。
![]()
只要孩子一出现叛逆和磨蹭,家长首先不是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而是一股脑把孩子的问题甩锅给外界,是手机的诱惑,孩子才会突然变成这样!是孩子交友不善,才会从品学兼优变得摆烂游荡。
如果家长总是盯着别人的问题不放,而不考虑自身的问题与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那么只会让孩子在对抗的路上越走越远。
为什么家长只能看到别人的问题,无法洞见自己的问题呢,可能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家长本身有着自负与自恋。潜意识中,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做错,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只是履行一个家长的义务而已。
第二个原因是家长用同样的方法,在前十几年把孩子养得很乖,很好,很优秀。所以家长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孩子前十几年都顺风顺水,是人人都夸的乖孩子,有种“别人家孩子”的优越。
这些赞誉变成了家长养育过程中成功的体验,会很难听进去不同的意见。
关于自恋与自负这块,我比较有深刻的体会。
我家娃初中时,是从垫底的学渣一路逆袭为年级前10的学霸,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养育理念与养育方法非常自信。
自信过度,就会变成自负,自负之后就充满着自恋。
而自恋又会制造一种假象,觉得孩子一切都好,即便孩子有一些问题的萌芽,也自动忽略了。
![]()
所以,后来在孩子初三和高一阶段,我的孩子摔得很惨,我也为自己的自负与自恋妥妥坑了孩子。
这是一个很痛但醒悟很彻底的经历,也是从那以后,我开始觉察,开始写家庭教育复盘,开始不再过度操心,也不再催促孩子。
家长之所以爱操心和催促孩子,本身也是一种自恋的表现,觉得自己不管,孩子就做不好。
但实际上,往往是家长操心太多,管得太多,催得太频繁,才导致了孩子的摆烂,拖延与厌学。
密不透风的管控,让原本就敏感和内耗的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有很多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待在家,就是觉得家里没有温度,没有理解,只有说教和各种唠叨与管控。
所以孩子才会向外寻找温暖和存在感,才会叛逆的跟家长对抗。
家长不明白,正是自己对孩子过于关注,过度干预,什么事都要说上一嘴,才会让孩子想拼命逃离家长的掌控。
![]()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自主感,价值感和胜任感,是他们最看重和追求的自我。
孩子只是想自己说了算,孩子只是不想被过度干预,孩子只是想让自己有机会被一次次看见,他们需要外部的认同。
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用,而在家里,在父母身边,孩子一次次接收到的信号是:
你这也没做好,那也做得不对。要么是各种讲道理,各种控制与干预。
闭不上嘴的家长,对孩子来说,只想逃和远离。
太爱操心的家长,更让孩子感觉到窒息与厌烦,只想堵上耳朵。
太勤快的家长,只会养出懒孩子,还让孩子习惯甩锅和逃避责任。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一定是家长对养育孩子的哪个环节,要么太紧,要么太松导致的对抗与防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