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有很多孩子遇事不慌张。
曾看到过这样的真实案例:
8 岁男孩陈奕霖在电梯突发故障时,没有惊慌哭喊,而是按照平时家长教的方法,按下所有楼层的按钮,然后使用紧急呼叫铃,最终安全获救。
![]()
这种危机中的冷静,正是“能扛事”的典型表现。
还有的孩子,遇到大事或不寻常的事,就像没事人一样心大。
我家孩子就是这样。
睡觉前,孩子开心地跟我说:“妈妈,明天是开心的一天!要足球展示,还可以出去散步!
我忍不住感慨:他要面对的可是全国各省局长级别的领导,几十号人围观,这阵仗连我这个大人都难免紧张,可他眼里只有期待,完全没把 “围观” 当压力,只当作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想起他幼儿园时第一次登台表演,面对几百号家长,我悄悄问他:“紧张吗?”
他一脸懵懂地反问我:“妈妈,什么是紧张呀?”
我解释:“就是心脏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厉害的感觉。”
他摇摇头:“没有呀,我们就像平时排练一样跳舞呀~”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很多孩子好像自带 “从容buff”,遇事不慌不忙,反而比大人更能沉得住气!
而这份 “扛事力”,从来不是孩子天生的,而是藏在家庭日常里的 “隐形家规”—— 父母的养育方式,悄悄塑造了孩子面对世界的姿态。
![]()
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犯错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批评指责,还是理解引导?
很多家长一见孩子考试考砸了,就忍不住生气质问:“为什么考这么差?是不是没好好学习?”
频繁如此,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他们害怕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父母的反应。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善于应对挑战,因为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错误只是学习的过程。
在我家,我们会问孩子:“这次没考好,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会说“好好检查!”“认真思考!”
孩子的方案可能没在点子上,不能实际操作。
我会带他认真分析错题,找到错误原因。是粗心看错还是知识掌握不牢固,一起制定下一步方案,以期以后取得进步。
这样的态度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
![]()
鼓励孩子尝试解决问题
孩子天生好奇,喜欢尝试新事物,但我们常常因担心而阻止:“别碰那个,你会弄坏的!”
这种反应会扼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孩子活泼好动,不小心把家里的电器推倒了。
电器比较贵,我们非常心疼,就劈头盖脸一顿训斥,怪孩子太不注意。
孩子怎么知道电器是否贵重呢?
孩子其实不知道电器有多贵重,在他眼中,所有东西都是探索世界的玩具。
如果我们只因东西贵重就严厉批评,孩子记住的不会是教训,而是父母的愤怒表情。
有一次,孩子在家踢球不小心踢碎了我的玻璃水杯。
我压下心中的火气,平静地说:“你去拿扫把扫干净吧,别扎脚!”
然后问他:该怎么避免再次碰坏东西呢?
孩子说:不要踢高球,把桌上的东西收起来!
我给他大大的赞!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孩子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害怕犯错。
![]()
常常记录孩子的好表现
生活里的小美好,藏着治愈一切的力量。
如果家长总盯着孩子的优点,放大他的进步,孩子会逐渐养成 “积极归因” 的思维 —— 遇到事情先看到好的一面,而不是被负面情绪困住。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曾提出 “乐观思维的培养方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 “记录积极事件”。
通过记录,孩子会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逐渐形成 “我能行、事情会变好” 的乐观心态,这种心态正是 “扛事力” 的核心。
我家有一个“好事记录本”,孩子一天中任何小小的成就和快乐时刻都会记在上面:
被邀请去看表演、踢球时进了10个球、魔方课又学会复原一面、美术作品得了A+......
这本记录本,就像一面 “放大镜”,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逐渐变得自信乐观。
有一次孩子考试失利,他没有难过,反而说:“虽然这次没考好,但我解决问题的题目没再出错,下次努力就能进步~”
这份乐观,让他面对挫折时总能保持从容。
![]()
跟孩子讨论情绪
孩子也会有负面情绪,哭闹、生气、失落都是正常的。
关键不是 “阻止孩子有情绪”,而是教会孩子 “如何处理情绪”—— 这份情绪调节能力,是孩子面对压力时的“定心丸”。
孩子曾经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不开心,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
这几年,每次他情绪波动,我都会先让他痛快地发泄,然后告诉他:“有情绪很正常,但你要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我教他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技巧:深呼吸、捏压力球、到外面散步、把心里的不痛快说出来......
慢慢地,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不再动不动哭闹无助。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表明,经常与孩子讨论情绪的家庭,孩子的情商和抗压能力明显更高。
这是因为孩子学会了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遇到挫折也能冷静分析,而不是一味难过。
![]()
不给孩子制造紧张感
孩子的紧张感往往源于成人的反应。
我们冷静,孩子就会冷静;我们慌乱,孩子就会慌乱。
父母的样子,往往就是孩子的样子。
一个朋友分享过她女儿的成长经历:孩子两岁多时,曾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朋友保持冷静,在门外温柔地指导她开锁,孩子很快就自己打开了门。
孩子4岁多时,在培训机构又把自己锁在游乐室。朋友同样冷静地指导,孩子已经开始尝试开锁。不料机构老师过来咋咋呼呼地喊叫,孩子立刻慌了,嚎啕大哭起来。
5岁多,在亲戚家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原本会开锁的孩子因为外公外婆在门外的惊慌表现,又一次崩溃大哭。
如今孩子12岁了,朋友发现:只要周围人保持冷静,孩子就能应对自如;一旦有人咋呼,她立刻“智商下线”。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孩子的冷静与恐慌,往往是我们成人反应的镜像。
![]()
其实,孩子的 “扛事能力”,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是犯错时的包容,是遇到问题时的鼓励,是记录美好的用心,是调节情绪的耐心,更是父母从容的榜样。
我们养育孩子,不是希望他永远不遇到挫折,而是希望他遇到挫折时,能有 “不慌不忙解决问题” 的勇气和能力;不是希望他永远快乐,而是希望他难过时,能有 “接住自己情绪” 的底气。
这 5 条 “隐形家规”,看似简单,却藏着最深刻的育儿智慧:用包容代替指责,用鼓励代替焦虑,用积极代替负面,用引导代替忽视,用从容代替慌张。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拥有 “遇事不慌、扛事能行” 的力量,从容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