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在家里,总是最安全的。外出时我们小心翼翼,路上要拉着孩子,商场里怕走丢,游乐场怕撞伤。可一到家,心就彻底放下了。
但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越是养孩子越发现——危险往往就潜伏在看似最平常的角落里。
有时候,不是孩子故意调皮,而是因为他们天生好奇,看到什么都想摸一摸、试一试、探索一下。
家长若不提前做好防范,一个小小的意外,可能就是孩子难以弥补的伤害。
![]()
20分钟男孩眼珠被溶化,家长都应敲响警钟,这几样东西不能碰
几年前,我看到过一件真实发生的意外,至今想起都心惊不已。
王女士的儿子从小好奇心强,喜欢研究各种小物件。有一天,他在零食包装里发现一包干燥剂,觉得“喷出来的东西像烟雾一样好玩”,于是对着自己的脸喷了一下。
没想到,这种干燥剂具有明显的腐蚀性,液体溅进眼睛后,短短二十分钟,孩子的眼睛就出现了严重灼伤。
等王女士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只能告诉她:孩子的视力无法完全恢复。
这件事像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危险并不总是张牙舞爪,有时它非常小、非常普通,却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家庭中的每一个看似“无害”的东西,因为孩子不知道危险是什么,他们只知道“想试试看”。
![]()
家中这些常见物品,其实都暗藏危险
一、小物件风险:最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小硬币、纽扣、纽扣电池等,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极容易让孩子误食或塞进鼻孔耳朵。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世界的探索主要靠手和嘴。他们看到能抓、能拿的小东西,就会毫不犹豫地塞进嘴里。
而这些小物件大小刚好能阻塞呼吸道,一旦卡住,会直接造成窒息风险,急救时间非常短。
家长能做的,是把这些零散小物收纳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或使用带锁的收纳盒。
同时,从孩子会模仿开始,就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这些不是玩具,更不能放进口里。只有在日常中持续提醒,才能让孩子逐渐建立对危险的感知。
![]()
二、遮阳薄毯误区:看似保护,却可能适得其反
很多家长推婴儿车外出时,为了遮阳,会在车棚上额外盖一条薄薄的毯子。乍一看好像能遮太阳,但实际上却可能让车内温度迅速升高。
有实验测过,只需短短三十分钟,盖了薄毯的婴儿车内部温度会比外面高两到三度。
而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本来就比大人弱,一旦在高温环境中待久了,就容易出现脱水、中暑甚至更严重的风险。
真正安全的做法,是选择阴凉路线,利用婴儿车自带的遮阳棚,必要时给孩子戴遮阳帽。父母的一点小心,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三、清洁用品危害大:颜色鲜艳反而更“吸引人”
洗洁精、洗衣液、消毒液等家庭必备的用品,往往颜色鲜艳、气味明显,这对孩子来说非常“诱人”。他们会以为这是饮料、果汁或能玩的东西。
这些清洁剂一旦被误食,会损伤食道;接触皮肤可能造成灼伤;溅进眼睛甚至造成严重伤害。因为幼儿不知道它们有危险,他们只会被外表吸引。
所以,家长要把所有清洁用品放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或上锁区域。
每次用完也要记得立刻盖紧瓶盖。遇到孩子误触,必须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尽快就医,千万不能拖延。
四、锋利物品误伤:孩子最喜欢模仿大人
厨房里的刀具、剪刀,还有针线盒里的针,都是孩子极容易接触到的危险品。
孩子看到父母切菜、修剪东西,往往会兴奋又好奇,想要自己试试。
但他们的动作不稳定,肌肉控制不成熟,一不小心就可能划伤手指,甚至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家长要在使用这些工具时保持警觉,使用后第一时间收好。刀具可以放进高处的刀架或带锁的抽屉里,针线盒也要收纳严实。
同时,告诉孩子这些工具只有大人才能用,让他们懂得这些物品不是玩具。
果妈寄语
养孩子的这几年,我越来越体会到一句话:真正的危险,不是孩子顽皮,而是大人掉以轻心。
我们无法阻止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但我们可以通过环境防护、日常教育和行为示范,给他们一份安全、有序、值得探索的空间。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安全中成长,也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从今天起,多看一眼家里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因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从来都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