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荔枝新闻)
转自:荔枝新闻
过早使用AI,毁了孩子将来?
当AI闯入童年,“依赖成瘾”的隐忧、“无力辨别”的风险、“不接触就落后”的恐慌,成了盘旋在无数家长心头的三重焦虑。
![]()
但先别焦虑,孩子的自制力可能比你强!
这不是信口开河,是有调查依据的。
![]()
11月18号,《南京市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白皮书》的发布,回应了家长的焦虑。
首先,别太担心!调查显示:超七成小学生未依赖AI完成作业,超八成小学生对AI生成内容持审慎态度。
总体情况,还是好的。
但不可否认,比例再低,落到自己身上,那就是百分之百啊。
白皮书显示,27.67%的学生已依赖AI完成作业,查资料、搜答案、写作文、检查作业等等,都成了AI的“任务”。
长此以往,会不会削弱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遇到问题不想着解决,只会简单的指令输入和内容搬运?
另外,白皮书显示,仍有近半数学生不能发现“AI幻觉”。
别说孩子了,那些看似合理、实则错误的信息,家长们自己尚且不一定能分辨真假,更何况是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
但禁止孩子用AI吧,白皮书显示,超八成同龄人已经主动接触,完全隔绝又会让孩子与智能时代脱节。
![]()
说到底,家长的三重焦虑,本质上是对“技术如何为童年赋能”的深层叩问。
对此,教育部明确,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
这为学校、也为家长,划定了使用底线。
结合白皮书的调研数据,家长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比如,和孩子约定使用边界,作业答疑可用AI,但需独立验证,创意写作禁止直接搬运;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和孩子一起学习识别“AI幻觉”的方法;可以用AI探索兴趣爱好、规划家庭活动,让技术成为成长的助力,而非纯粹的替代。
AI的浪潮不可逆,童年的成长也无回头路。
家长的焦虑并非多余,但与其纠结恐慌,不如引导有方,树立规则,在技术与成长之间找到平衡。
当AI使用有边界、辨别有方法、陪伴有温度,这项技术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赋能,转化为孩子面向未来的底气与竞争力。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韦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