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知乎上有个热议话题——#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
评论区里,父母们一个个都在吐槽:
“咱们小时候,一句顶嘴的话不敢说,现在的孩子,你说一句他一百句等着你!”
“孩子能和你吵还算好的,我们家的小子,一言不合就沉默,妥妥的冷暴力。”
“我忍住性子,低声下气地劝啊劝,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还冲我发脾气。”
一句句抱怨,说尽当代父母心中的苦涩。
为什么我们的话,对孩子不起作用?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就曾回答过这个问题。
他说:“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每当孩子发脾气、顶撞人,批评指责,往往收效甚微。
想让孩子把话听进去,关键还在沟通方式上。
就比如下面这5句话,常和孩子说,矛盾就能轻松化解。
![]()
换位体谅:“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
微博上,高中生@粉红鱼,是这样控诉妈妈的。
小学五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晚发了两天,妈妈就怀疑我故意瞒着她;
“初三那会,我生理期肚子疼,妈妈以为我装病,骂我是头懒猪;
高考报专业,和妈妈产生分歧,她就吓唬我不听她的,将来找不到工作。
妈妈一直说我脾气大,却不知道我心里刻着多少伤口。
当她怀疑我、误会我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辩解,就只能靠发脾气来对抗。”
听@粉红鱼这么说,太多人有了共鸣。
原来,那些看上去脾气不好的孩子,内心都挤压着太多委屈。
《被忽视的孩子》中说:“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源头就是他的内心。”
如果水前设置了障碍,水要么绕过障碍,改变流动方向,要么只好回流到源头。
这也意味着孩子要么冲父母吼,要么将情绪加诸自身,伤害自己。
所以,面对孩子发脾气,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换位体谅。
对他说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心里不好受。”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信任三角形。
三角形的底层构架是:真实感、逻辑性和同理心。
研究者们指出,其中“同理心”最最关键。
只有设身处地地关照,才能对孩子的处境感同身受。
面对孩子的小情绪,我们要说的是“我明白、我理解、我知道”。
共情到位了,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把你领入他的内心世界。
![]()
![]()
分享经验:“爸妈小时候,和你一样”
我看过一个教育案例。
读高中的儿子早恋,晚上偷偷给女孩写情书,结果被妈妈发现。
就在妈妈开骂之际,爸爸挺身而出,“交给我,让我处理。”
孩子本以为爸爸会棍棒伺候,结果爸爸却说起自己年轻时的事。
爸爸说,当年他也早恋,还分享了与女孩约会时的心情、感触。
爸爸承认,青春少年时期,懵懂的感情,格外令人留恋。
但爸爸也说,因为早恋成绩下滑,没考上心仪的大学,含恨终身。
而当初相好的姑娘,也因为考学而远去他乡,之后再无联络。
爸爸就很感慨:“人这辈子会遇到很多人,但决定命运的关键点就那么几个。”
他还告诉儿子:“不反对你早恋,但你要想清楚,自己未来的路很长。”
儿子听完爸爸的分享,半晌没说话,陷入了沉思。
后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儿子终于把心思放回到学习上了。
心理学家纽加姆做过一个实验。
他叫来一群大学生,让他们共同生活4个月。
4个月后,实验者让这些学生相互评定室内人员,喜欢谁,不喜欢谁。
在相处的初期,同宿舍的人明显比不同宿舍的人要亲近;
然而到了后期,经历和价值观相似的人走得比较近。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
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
这个效应说明,如果孩子能把我们当成“自己人”,就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
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分享经验:“爸妈小时候,和你一样。”
和孩子站在一个阵营,他就会把你当自己人。
![]()
![]()
解决问题:“让我想想,怎么处理”
前阵子考试,女儿英语成绩不理想。
我一看成绩单,也挺着急,忍不住说了她两句。
本就心烦的女儿,一听我的数落,当场冲我发了火。
事后我反思了一下,最该做的不是指责女儿,而是帮她想办法。
之后几天,我开始各种研究,怎么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成绩。
在时间、金钱都有限的情况下,我定好了一个学习计划。
我从B站找了位讲初中英语的博主,让女儿每天按时听他的课;又买了一本TED演讲,早上带着孩子一起朗读;再就是请英语成绩好的同学来家里分享经验……
我一边拿出办法,一边鼓励女儿,孩子果然没再因为学习朝我发过脾气。
心理学中,有个“海格力斯效应”。
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被一个鼓起的袋子绊了一跤。
他一气之下就踩了袋子一脚,没想到袋子却鼓了起来。
于是他更使劲踩,袋子就越来越鼓,直到挡住了去路。
海格力斯的行为,就像生活中我们对孩子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一次性解决,而是不停地在问题上再制造问题。
我们不要当海格力斯,要做孩子的行为向导,站在他们这边一起打败问题。
![]()
![]()
及时复盘:“整件事,我们自己有哪里不对?”
本学期家长会上,有位妈妈分享了一个“一日考评表”。
表格内容涵盖生活、学习、社交各个方面,林林总总十几项。
我们开玩笑说,圣人每天才三省吾身,你和孩子要考察这么多。
这位妈妈说,其实很简单,花不了十分钟就能复盘完。
比如,作业完成效率,和朋友关系,稍微一想就知道了。
比较麻烦的,是搞砸了事,发生冲突后的自我反思。
她说,一次为了儿子晚上熬夜打游戏发了火,把孩子手机摔了。
之后一周时间,儿子都用冷暴力对抗,拒绝沟通,也拒绝改变。
于是她找来儿子,平心静气地说:“整件事,我们都说说自己哪里不对,我先说。”
“我不该摔你手机,不该不顾及你的感受,更不该这几天都不道歉……”
听到这,儿子也“软”了下来:“我没规划好时间,也有点沉迷手机,这些我改。”
这样一沟通,亲子关系融洽了,事也解决了。
教育圈有个概念——成长型父母。
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也是不断成长,不断向好转变的。
而和孩子一起组成“成长型家庭”,就需要及时复盘,总结经验,重新出发。
很多时候,父母先反思,孩子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
![]()
事过翻篇:“父子没有隔夜仇,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有没有问过自己一个问题。
就算孩子顶嘴、叛逆、不听话,你是否爱他如初?
如果是,请让孩子知道;如果是,就要给予孩子最大的包容和无条件的爱。
曾经,有媒体发起一个征集:有没有一个时刻让你意识到,原来,这样也没关系?
一位网友分享:
年夜饭,奶奶刚炖好的排骨,让我从院子里端到餐桌,结果一进门就被门帘绊了一下,手上的一盘排骨,全躺地上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笑,没有责备,没有惊叫,就像我只是干了件逗他们开心的事。
奶奶把排骨收拾起来放锅里又煮了一下,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任何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发生什么也不能伤了彼此间的情分。
对孩子多一些包容,让他明白,父母永远是他的依赖。
所以,不管和孩子间发生什么,对他说一句“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很多人探讨过,为什么我们管不了孩子?
我最信服的一个回答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下降了。
《影响力》一书中,作者分析说:
父母的影响力,其实不靠施压、打击、责骂,而是靠尊重、理解、接纳,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来展现。
得耐下心来去理解,拿出行动去帮助,还不能吝啬于情感的表达。
做到这些,我们在孩子那里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
与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